药效与心理因素
2013-04-29陆基宗
陆基宗
作为治病的药物,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按理说,药物对不同的人的相同疾病的疗效应当是相同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全部如此。许多病人对他信任的药物,可说是疗效很好;而对他所不信任的药物,即使是对症良药,也可能疗效甚微。这说明药物的疗效与自身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所谓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病人对药物的心理作用,即病人对医生和药物的心理信任感、依赖性,及用药前后的心理活动。药物的心理作用并非人人都一样,而是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如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工资收入和道德修养及社会见识等,而其中较重要的是病人对药物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接受暗示性的程度。
影響药效应的心理因素有好多种,主要为:
1.病人的文化、社会地位、地域和经济状况因素:这决定了其求医的心理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其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大多相信中医或民间医生。
2.病人的个体特征:如气质、性格和人格特点及性别和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和联想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童、老人和妇女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
3.用药的心理:许多错误的用药心理导致病人求医问药的错误行为,如求新药心理、求多用药心理、迷信大输液心理、求补药心理和求贵药、洋药心理及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心理等。
4.对药物副作用认识:药物应用后,难免不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如疲乏、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发热、肝肾损伤等,这使病人不易耐受,导致不遵从医嘱、自行停药而中断治疗。其实,医生和药师应把药物副作用预先如实告诉病人,以使病人心中有数,有备无患,积极地配合治疗。这可以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
药物的心理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疗效,作为医护人员,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俗话说,“良言胜过良药”。对病人要如同亲人,言语和蔼可亲,使病人倍感温暖,促使患者尽快康复。作为病人,对待药物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迷信、不偏信,也不能疑惑、不信任;要信任医生,服药要遵医嘱,不擅自加减药量、不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