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饱满:“美丽转身”的作文教学

2013-04-29沈永兵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思维

北师大教授、作家曹文轩曾这样评价当今学生的作文:“纯真不再,温馨不再,美感不再,真诚不再,阳光也不再。”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致力于有效的作文指导。每一节好的作文指导课都应是思维充分训练的课,应是融地气、人气、文气于一体的气韵饱满的课。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实践的层面,提出一些拙见,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地气,让作文教学更生态

好的作文指导课,只有扎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片肥沃的土壤,有了“地气”,才会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芳香扑鼻,摇曳生姿。

首先,作文指导不能只管“两头”(布置题目和习作点评),不顾中间(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要着力于解决学生最应得到的指导的问题(怎么写)。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学生作文中,就有不少学生写妈妈(或其他亲人)“雨中送伞”或“生病关爱”的故事,作文选材明显出现了低幼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反思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令人怦然心动的风景,捕捉生活的点滴,从而折射出炫目的光华。这就把准了学生需求的脉搏,捏住了作文教学的麻筋。

其次,作文指导要采取科学适宜的策略,精心选择训练点。教师要通过“栽活一棵树”,力求“育好一片林”。选择训练点时切口要小,忌浮光掠影。确定好“选点”后,教师还要提供具有研讨学习价值的材料(如需升格的学生习作、中考满分作文等),既探究文本中显性的内容,还要挖掘文本中隐性的价值。总之,不管是谁的讲评批改最终都要回归作者的反思内化,作文批改和讲评也一定要再由评价回归到修改,评价是基础,修改是关键。

二、人气,让作文教学更充盈

好的作文指a导课,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一次扬帆远航,一次登高远眺,一次双簧表演……其成功的关键是师生都要在状态,思维都要“在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要充分彰显,要充满“人气”,否则学生只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教师在思维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平等中首席”,不能缺位。教师不仅要提供必要的修改指导意见,还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并润色。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和学生一道,成为学生心灵家园的营造者和欣赏者,都应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习作,做学生真情实感的凝望者和守护人,聆听来自他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

其次,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从写作主体出发,而不是从文出发。从人出发,就要抓住思维这一要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构思、表达、评判的过程。教师要围绕确定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充分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多角度地再现与提炼生活中的细节与场景,个性化地表现对生活的见解和感悟。作文指导还应着力于“宁挖一口井,勿凿一条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整个训练过程重在引发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反思,努力做到:追求真实,表达真情实感;拒绝套作,反对无病呻吟。习作可以允许幼稚,但要拒绝虚假,摒弃做作。“花儿虽小自家栽”,这朵花虽然渺小,但由于这花儿是作者自己栽的,便会让其倍感亲切。总之,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饱含真情地“生命倾诉”,我们才会听到学生习作中成长“拔节”的声音,学生写作才能厚积薄发。

三、文气,让作文教学更智慧

好的作文指导课,要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定是走进经典、“文气”弥漫的课堂,也是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尽情“绽放”思维之花的课堂。鲁迅先生早就指出过这一点:“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所以就需要教师搭一座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里跳出来,参悟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首先,读要读出写的规律。从领悟“写什么”跃进到领悟“怎么写”,再跃进到“为什么要这么写”,参悟岀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作文得法,才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从而获得成功感。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学生作文中,就有学生模仿运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中的反复修辞,写出了“书桌上永远有两堆东西,一堆是作业,另一堆还是作业”的佳句。

其次,写要写出学生的生活。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借它之技,写我之文,经典作品虽然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材料库,但必须将写作推向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时刻不忘激发他们模仿的热情,融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与思维,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我们学生习作的失败往往就在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充满自然的吟唱和表达。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聚地气、人气、文气于一炉,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记叙自己个性化的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只有气韵饱满,返璞归真,语文老师才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能真正拥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

(沈永兵 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初级中学 225808)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