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重拾畅游文言文之海的兴趣

2013-04-29田颖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摘 要:现今流传的文言文作品是千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精华,其内涵意蕴丰富而深沉,令人向往,但由于时代、内容、观念、不甚科学的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这魅力十足的文言文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会有所阻碍。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进而喜欢上它,这对于初高中老师而言是一大挑战。本文将从文言文自身、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心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 激发 学习兴趣

在大多中学生的观念里,“语文”应该是所有科目中最易学的一门,因为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生活、学习中处处都能用到。然而事实上,看似最简单、最易学的语文却是许多学生最薄弱的学习环节,究其原因,除却学生的轻视心态外,更重要的是,语文并非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并非仅限于现代文,它所囊括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文化的上下五千年皆在其中。

而对学生而言,尤其是高一学生,最令他们头疼的语文项目有二,一为文言文,二为作文。前者属于中国文化的积累,后者则是中华文化积累升华为自身内容的最终展现。

以下,笔者将结合执教经验,谈一谈个人对于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抗拒,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

其一,文言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文言文不论是其产生的背景、表达方式,还是所反映的思想都与当下社会有着极大的不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人们在进行表达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句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有些文言文所采用的句式与之不同,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有的学生甚至会问:“为什么文言文的句式如此奇怪,古人不能正常说话吗?”再如,笔者与学生讨论《苏武传》中苏武的心态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苏武为何一再自杀最后却又活了下来,他们认为仅仅以爱国之情为由并不能说明什么,甚至有学生拿出了苏武所处之地——北海的美丽风景为佐证,来说明苏武最后存活下来并非是因为爱国,也许只是在历经磨难后看透一切,只想在那清静美好之地了此余生。由此可见,因千百年前人们的所学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内涵颇丰的文言文,与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新新人类”的思想确实是有矛盾冲突的。

其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受应试功利性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文言文本身所蕴藏着的“文字”“文章”“文化”的三重意蕴[1],而多是侧重于“文字”即字、词、句的释义,说白了就是将文言课文逐字逐句翻译,若有需要则要全文背诵,而这对于篇幅较短的初中文言课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刻板的文言文学习模式:阅读——翻译——记录——背诵。所以有可能一堂文言文课下来,老师只看到了学生的头顶,因为学生只顾着记笔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完全为零。这种循环往复毫无乐趣可言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得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进入高中学习后,他们会发现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之初中普遍增加了一至两倍,再加上长期形成的学习模式使他们形成惯性思维,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需要逐字逐句地记忆理解这么长且无趣的文言文,学习负担很大,学生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除却上述两点外在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造成高一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学习本身依靠的便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本就处于不稳定的初高中衔接过程,十六七岁的少年内心是最敏感、最脆弱、最叛逆的,再加上快餐文化的影响,令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用心的品评经过时间积淀的文言文,自然也就难以感受到文言文潜藏着的无限魅力。另外文言文本身的局限也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设置了障碍,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需要翻越字义、理解两座山,既然是爬山肯定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甚至还要避免“摔下山”的危险,而这一艰难的过程必然会让这些心智尚未成熟、坚韧度不足却自我感觉颇好的高一学生受到挫折,久而久之,为避免遭遇挫败,会慢慢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厌恶”“抗拒”之墙。而这些心理因素必然会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陷入一个“不会学——成绩差——产生挫败感——厌恶”恶性循环的怪圈。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原因断不可割裂而视,它们之间是一种循环往复、相互连接的关系。所以在解决问题时,绝不可无视其关联。

从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学习有恐惧、抗拒心理,归根结底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而造成这一情况原因则是文言文自身的局限、教学方式的僵化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成就感。故而若想改变高中学生抗拒学习文言文这一现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便是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就文言文内容而言,我们不能否认其承载的文化思想确实与当代学生的思想有所差距,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其中蕴藏着值得现代人喜爱、揣摩、领会的宝藏,倘若能引导学生于其中找寻到自己的兴趣点,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有极大帮助。对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已经形成,所以对文言文阅读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更需要学生本身已形成的其他兴趣点的刺激影响,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些古灵精怪的神话传说比较感兴趣,教师便可以鼓励他们阅读些相关的文言作品——《搜神记》《山海经》;有的学生可能对法医学感兴趣,则可以推荐他们看类似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录》;甚至可以将学生对于游戏的喜好引导延伸至文言文的学习,而这种以内容刺激阅读、形成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式若能持续下去,相信收效颇佳。

就教学方式而言,虽然有高考的压力在,但还是应当改变“师说生记”、以疏解文字障碍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的学习落到实处。那么业已僵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又该如何改变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即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字词问题,若有问题难以解决可留至课堂上或课后提问、讨论。

其二,我们必须承认即便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文言文的字词理解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堂上花费适当的时间来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字词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一些多义字词的理解。不过,笔者认为教师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最好不要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自己分析推断出最终答案,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因为最终的答案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分析得出的。

其三,曾有老师说过,“文言文教学本应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多数只是停留在文字(也就是‘言)这一层面,一味地侧重‘言的教学,却流失了‘文的价值”[2]。的确,正是因为只重视“言”,而忽视“文”,所以在学生看来,本应极富魅力的文言文却毫无魅力,只是一摊激不起任何兴趣波动的死水。所以,在完成上述两点关于“言”的分析后,进入的便是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最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魅力的环节——对于“文”的品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参所提及的这篇文章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告知学生就了事。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享讨论各自对于这篇文章的想法,可以是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人物,甚至是对文章某些内容的批判,此时,教师最好也能加入讨论的行列,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文学特点、人物性格,以及文章所体现的当时的文化历史环境,甚至可以是某些被人们称之为“八卦”的信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是那么死板,自己不再只是个记笔记的工具,文言文还是蛮有趣的,于是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笔者在讲授《陈情表》一文时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人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你们读完《陈情表》感受又是如何呢?你们会落泪吗?”原本以为,这一问题提出后愿答者会寥寥无几,却未料主动起身讨论者人数众多,此方答罢,彼方言起,学生们讨论、争辩得不亦乐乎——他们或认为此文的确感情真挚,李密的孝心的确值得称颂,但还不至于读之落泪;或认为,李密虽有孝心,但不至于因此拒绝为官,拒绝之因当是其“一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影响;或认为,李密此举就是矫情,只不过是为了能体现自己的身价而故意为之……细品学生的见解,虽显粗浅,却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还颇具趣味,而这一情况正好说明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并非是毫无兴趣、完全无话可说的,而是缺少一个契机来触发他们的兴趣,譬如一个能让他们畅所欲言的问题或者是环境。

而所谓的学习过程缺乏自我成就感,说得简单些,便是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一堂课下来,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不断地记笔记,没有享受到任何主动参与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久而久之,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便不再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自我成就感呢?其实,在之前关于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提到了——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他们分享表达自己对先人思想、先人文化的看法。简而言之,就是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将学生从原先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导者,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而在分析讨论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得到自我满足感,自然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激发。

现今流传的文言文作品是千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精华,其内涵意蕴丰富而深沉,令人向往,但由于时代、内容、观念、不甚科学的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学生对这魅力十足的文言文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会有所阻碍。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进而喜欢上它,这对于初高中老师而言是一大挑战。而笔者于上文所述之法也仅止于皮毛,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注释:

[1][2]李哲峰:《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与语言深度接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李哲峰.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与语言深度接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2,(3).

[2]陈昕欣.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5).

[3]张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尴尬”现状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2,(3).

(田颖 福建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350007)

猜你喜欢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