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2013-04-29陈朝琴

科教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审美高校

陈朝琴

摘 要 美术欣赏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日益重视。但目前该类课程教学存在种种教学误区,大致表现为“理论灌输型”、“唯书至上型”、“文学故事型”、“专业惯性型”四种类型。笔者认为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为本的教学信念;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开展师生双边互动;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提高审美兴趣与能力的教学决策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 高校 美术欣赏教学 思维发展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更为重视。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如今已不再是美术专业的“专利”,而成其为高校各类专业的通选课。美术欣赏课程旨在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能力,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增强综合素质。但当前由于学生审美素质的良莠不一以及部分教师教学决策与教学情境的不相适宜,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一路泥泞,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理论灌输型。这一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常表现出支配性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倾向。支配性是指教师把知识获得本身当作目的,把自己视作学生获得知识的指挥者,决定学生获得哪些知识以及怎么获得这些知识。①一般来讲,这一类型的教师总是遵循着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按图索骥地把自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滔滔不绝地讲述。由于缺乏对各个层面学生关注点的了解,课堂教学难免千篇一律,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忽视学生思维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于知识的讲解与获得,忽视学生在此过程中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力的开发。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因此,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唯书至上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更何况今天的书籍堆积如山,书籍质量已达到“无错不成书”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必要。但部分教师对教材、参考书籍的探究度并不乐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只是把教材教参提供的信息采取简单加减法的方式拼凑起来,缺乏对相关素材的深究。一旦所取素材存在错误或不准确,这就有可能把学生导入误区。同时,除迷信书籍外,专家观点也被部分教师视为权威。这突出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专家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放弃自己的见解,最后作品欣赏终于得出了一個统一的标准答案,渐渐使学生丢弃了独立的见解。

文学故事型。王大根教授在《美术教学论》中归纳了三种教学误区:“(1)以美术家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2)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3)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影响。”②这些误区的形成笔者认为是由于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目标要求偏低,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作者传闻轶事、作品内容的文学情节性描述上,美术欣赏课成了情节起伏的故事会。这种方式无法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对作品鉴赏分析,当然也就无法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专业惯性型。这种教学方式与“文学故事型”正好相反,教师直接借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重在绘画语言、风格流派、特效肌理等技法的讲述上,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忽视了那些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理解、接受力,让作品和鉴赏者之间产生了遥不可攀的感受,这将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审美心理的发展和健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造成以上教学误区的缘由主要基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本”的教学信念、“给予型”教学思维方式与实际教学情境不相适宜造成。因此,特对美术欣赏教学决策做了以下思考:

1 重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为本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一系列情感的过程,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应成为课堂的“主角”,“重学生主体”是欣赏教学的本质特性,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更是“重学生主体”之根本。

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发展在教学环节中应如何实现呢?

(1)安排预习课程,做好资料积累。美术欣赏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仅限于表层的了解,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并深入理解作品,课前预习准备是前提。如在《19世纪法国绘画》一课中,提前让学生收集、归纳19世纪法国绘画的流派,各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代表画家以及难以理解的作品风格等,通过这些资料收集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便于学生更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讨论。

(2)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课堂讨论。欣赏课的学生来自各自不同专业背景,有着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性格修养,对美术作品存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采取单一、波澜不惊的叙述式教学,难免课堂会陷入寡淡。笔者认为在此教学活动中可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问答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力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鉴赏活动,以促进创造力和思维的发展。

(3)鼓励独立见解,拓展思维空间。鼓励独立见解是尊重个人知识与表达的个性化、独创性。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表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各个层面的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心感受,尽可能少地运用专家权威话语来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出彩的观点及时鼓励,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信心;对于有失偏颇的观点,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客观评价方式以提高审美能力。

2 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师生双边互动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的选编首先应遵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的原则。由于美术欣赏特有的直观性特点,因此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种影视媒体,通过视听融合的手段,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和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在选编教学内容时还应做到博览精选、深入研究,做到书籍为我所用。如果说精选教学内容是课前准备,那么,师生双边互动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取一些引导猜测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比如,“我个人认为……我似乎感觉……”等主观性强的言语,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鉴赏是欣赏主体和客体的碰撞共鸣,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便于为师生互动提供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更能表达出自身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体驗,并且经过不断的讨论最终会发现某种理念是大家一致共识的,某些观点是随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分歧的。如此多次的训练,学生便能自觉地验证判断,逐渐形成理性的评价。

3 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提高审美兴趣与能力

“文学故事型”与“专业惯性型”的误区在于把握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度不够合理。“文学故事型”偏向于感性驱动,缺乏理性的审美认知。而“专业惯性型”则是过于理性,使课堂缺少感性因素的调动。那么如何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美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费德门对艺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感受叙述,形式分析,意蕴解释,总体评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感受叙述是教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感性因素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并表达观点;形式分析和意蕴解释是对作品的表现语言(线条、色彩、形状等)的理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内在意蕴(观念、感情等)进行剖析。总体评价则是综合以上信息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述。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与能力。

综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③由此可见,高校美术欣赏教学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

注释

① 杨豫晖,宋乃庆.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0.9.

②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③ 胡武林.中小学优秀美术课教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 吴廷玉,胡凌著.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审美高校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