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者,文之母也

2013-04-29刘乐妮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眼意境散文

刘乐妮

【摘 要】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源自作者与读者灵动的内心世界,是心与心进行交流时独特的精神载体。笔者在此重点介绍散文意境的鉴赏技巧,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散文;意境;语言;情感;文眼

“意境者,文之母也”,这是清代翻译家、文学家林纾对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那么,何为意境?散文中意境的作用有哪些?散文意境的鉴赏技巧有哪些?

一、何为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朝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作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物我一体、情景兼融的艺术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一种人化的物境,又是一种物化的人格。它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诗意的勾勒,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的解读。意境源自作者与读者灵动的内心世界,是心与心进行交流时独特的精神载体。

二、散文中意境的作用有哪些

意境的交流只能通过对同一或类似的外在世界中的描述,大致确定散文交流活动的双方处在同一或类似的外在环境,然后诱发读者的感悟,以增加他对类似外在世界的领悟能力,最终实现对意境的交流。以下为笔者所举之例: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其情景高度完美的融合历来受到人们的推祟和赞许 。所写的景物素净、淡雅,北平的秋景应当有更值得称道之处,如:“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无论是秋槐的落蕊,还是秋蝉与秋雨,更或是芦花、柳影、虫唱、夜月和钟声,正是作者带着一双非同一般的诗意的慧眼,才能在平淡中创造出深沉而悠远的意境来。而读者,尤其是与郁达夫同时代又同时对北国的秋怀有浓浓情意的读者,在欣赏这篇文章时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者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的共鸣,最终实现了对意境的交流。

三、散文意境的鉴赏技巧有哪些

从鉴赏角度来看,意境是一种审美感受;这种追求是人的心灵向往之“爱”、“美”、“自由”、和真善美的思想的意境进入人的审美心灵状态,并对个人的文化品格、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有所取舍,形成一种独特风格,温和与优雅、节奏舒缓、信笔信腕、任心而谈,使人文意蕴丰富、语言形象生动、心境自然灵动、意境深远悠长和谐、舒卷自如地抒发个人思感,并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也最能考察一个人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作者凭借精巧的谋篇布局,巧妙的措辞选景,手法与技巧,以及意境的生成,形成了象诗一样的跳跃、灵动、飘忽的节奏,来渲染气氛,创造出意境。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的体会感悟谈一谈。

1.品味语言,体会散文的意境

语言就是一汪甘甜的清泉,优美的语言就是一曲慷慨激昂的动人旋律,给人激情活力。要使散文的语言美必须从语音、词汇和句式三个方面的审美意境传递入手。在欣赏散文时,必须了解内容,准确把握字、词、句的潜在意义,善于区别在不同语境中的生发意,才能体会散文中优美的意境。先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此优美的语言,多样的修辞手法,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读者优美的画面、舒适的感受,进而让读者陶醉其中。读者可以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2.捕捉情感,领会散文的意境

散文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王荣生说:“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书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和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离开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因此读者可以从文章中窥视作者的思绪和心灵。《囚绿记》作者范蠡从“爱绿——囚绿——释绿”,经历了一个并不平静的情感與理智的纠结起伏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如果不能用心去体会这个起伏过程,文本有可能被简化为一个只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干瘪苍白的叙事文本。从下面这句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绿”真诚的赞美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只有体会出了这层情感,读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3.抓住“文眼”,领悟散文的意境

在散文阅读鉴赏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准了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欣赏散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文眼”,是“神”的外在显现,具有衔接“形”的作用,即“形”紧紧围绕“神”选材和结构。“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那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下面是“文眼”常常出现在散文中的位置:

(1)在题目,显现思想。蒙田的《热爱生命》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这一主题思想。

(2)在文前,领起全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3)在文中,承上启下。茅盾先生的作品《风景谈》一文,六幅风景画后,出现了五次点题性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它将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里的活动纳入相同的主题之中。反复出现的“文眼”,强调了每一幅画面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在文尾,画龙点睛。巴金《小狗包弟》一文的文眼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怀念包弟,我想对它表示歉意”,一是披露文革,二是召唤人性的回归,表达对人性的赞美。抓住了“文眼”,形似散乱的题材就集中地显示出“神”来。尤如画龙点睛一般,点睛是最精彩的一笔,只有点睛了,才能体现出整条龙的风韵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当然,散文意境的鉴赏技巧不只以上所谈,在此笔者只略谈几个在平时教学研究上的经验,望读者有所借鉴,不胜荣幸。

参考文献:

[1]林菲.《朱自清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3]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

猜你喜欢

文眼意境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