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法学习high起来
2013-04-29王蕊
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入要求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淡化语法教学,让学生于实际语言氛围或情境中体味语法魅力。但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将“淡化语法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避免讲授系统语法知识,只在所谓的语言情境或氛围即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简单提及、一笔带过,而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训练,在相当一部分题目如基础题当中的病句、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句式判断及文言文句翻译中纷纷落马。如何才能转变学生对语法学习望而生畏的态度,使学生真正了解并逐步掌握语法学习的乐趣及实用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不仅要注重对学科本身的思考,还要斟酌与其他学科的“联姻”,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做到融会贯通。以下将对语法板块里文言句式学习中的中英互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都是相同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而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将一首颇具实用性的顺口溜交给学生:“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这首顺口溜其实是告诉我们各个语法成分在句子中的正常位置,如“定语常居主宾前”的意思是修饰限制性词、短语(通常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谓前为状”的意思便是副词或介词结构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不守规矩”的句子,它们成分的位置摆放让学生困惑、迷茫、难以理解,进而使学生失去了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准确解读,而这些“不守规矩”的句子便是我们学习的重难点——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现依据课堂实例就前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1.定语后置
例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教版必修三《劝学》)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
例句中括号内成分作为修饰限定的成分正常位置应分别在“宾客”“群臣”“爪牙”“筋骨”“宇宙”“品类”的前面,但为何后置呢?对此,笔者就联系了英语教学板块中的“定语从句”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1:I still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met her.
我仍旧记得与她的第一次邂逅。
例2:Mary is no longer the girl that she used to be.
玛丽再不似从前了。
下划线部分作为修饰限制性的成分(即定语)本应放在“the first time”“ the girl”之前,但因为定语过长,已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以为了避免句子的“头轻脚重”,便将较长的定语移到句子的后面,变成了平衡的主从复合句。说到这儿,有的学生便恍然大悟原来汉语也讲究句子平衡,这也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通用原则,即文言句式的句子平衡。当然对于例句③④,有的学生仍然会存有疑问,因为其中的“利”“强”“大”“盛”并不是过长的修饰成分,为何也要后置呢?这便又可牵出对另一条语法规则的理解,即古人作文以偶数字句为常用,故而添加虚词保持平衡,例句中的“之”字便是无意义的标志词即虚词了。
2.状语后置
例如: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人教版必修三《孟子见梁惠王》)
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人教版必修三《孟子见梁惠王》)
⑦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人教版必修三《劝学》)
例句中括号内为介词结构(即状语),本应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为了保持句子平衡,便后置了,而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便是所谓的状语从句。
例3:We must camp where we can get water.
我们必须在有水源的地方宿营。
例4:He advised me to live where the air is fresher.
他建议我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
同理,为了避免句子的“头轻脚重”,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状语均后置了。
以上是对文言句式中英互动课堂实践的简单阐述,虽然不够全面、深刻,但却从英语学习的视角发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切入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也了解并体味到了语言学习中“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无论对文言句式还是对主从复合句均有了崭新的理解。而在此基础上的互动思考、即时训练也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原则和实际用法。
本文表达了笔者对于中英互动教学的一点浅陋的思考和想法,虽不成熟,却为今后的教学开辟了新的视角,即如何做到学科间“联姻”,如何利用学科间的互动来易化所谓的教学重难点。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成熟的思考、体会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王蕊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四中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