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2013-04-29程小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古诗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程小英

摘 要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作品,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更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和鉴赏古诗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54-02

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它们记载着古哲先贤们的智慧与情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教材中收录了课内古诗29首,课外古诗60首(每册10首),共计89首古诗。一个初中生如果能认真学习这些古诗,背诵这近百首古诗,积累语言运用材料,提高语感和领悟的能力,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所谓“读书百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每一首诗都是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欣赏都能发现它的美,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目前中学古诗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难教,教得太深,学生理解不了;教得太浅,又无法理解古诗的精髓;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距离当今社会太远,很难理解古诗意境,从而影响了古诗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学懂学好古诗,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由于古诗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远,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没有用处;古诗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古诗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中考又不得不学习;目前书市上古诗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

2.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步骤的训练。不少教师认为,学好古诗,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能翻译,会默写,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古诗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愿深钻,只是简单的“串讲”,繁琐的分析。将主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作面面俱到的讲解,这其实是对古诗教学要求的一种误解,至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就更谈不上。毕业班的老师迫于中考的压力,可能还会给学生讲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规律,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也可能就古诗进行一些专题训练。但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古诗的教学方法及专题训练方面可以说是空白。

二、学习古诗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不断积累是学习古诗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诗的演变历史,让学生清楚这种优秀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文化魅力所在;指导学生了解诗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老师在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对学生的爱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学生有了浓厚学习古诗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对古诗积累的方法。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古诗进行积累时,我们就不能把古诗的教学局限于一册书或课内,应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时,把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九年级下册的《羌村三首(之三)》(杜甫)、《登楼》(杜甫)都结合起来,进行简要的讲解,让学生对杜甫坎坷的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将进酒》,领略李白“诗仙”的神韵。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是学好古诗的法宝

初中学生刚接触古诗,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良策之一就是要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古诗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诵读的方法有: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包括默读、吟读、朗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培养文言语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诵读活动。成功的范读,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除了范读的示范作用,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何把握停顿与节奏、重读与语气、体会感情等等。古诗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探究背景,进入诗境是领悟古诗的关键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例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急切的入仕心情。

又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四)品味语言,“反创”诗文是鉴赏古诗的秘诀

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第一,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第二,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第三,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逆向性想像是最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想像,“反创”文本。

例如,在《桃花源记》时,写渔人出而复寻,“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我引导学生进行“反创”:渔人带着众人探寻桃花源,找到了,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向桃花源中人“取经”,经过努力,武陵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怡然自乐”,俨然另一个桃花源;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肆掠夺,桃花源变得鸡犬不宁;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规模移民,有限的资源承受不了过量人口的生活消费……

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古诗常识基础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法指导,既立足于古诗本身,又要渗入与时俱进创新的一面,让学生体验古诗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的同时,探究古代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6):3.

[2]陈玲玲,周国安.中考古诗词赏析考查方式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9,(5):16.

[3]车红霞.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08,(5):69.

猜你喜欢

古诗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