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一世界
2013-04-29贾婷婷
贾婷婷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感到欢喜愉悦;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悲伤。“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敏感而多情的中国文人,看到秋风入怀、衰草触目,那种感世伤时、孤苦无依的落寞情怀,便情与景会,不吐不快了。
今天,我们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中来体会不同的秋思。
一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前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而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使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结尾更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白草红叶黄花”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如此交杂相错,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三
同为秋思,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如下不同点:
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
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四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万人皆悲的秋景,在另外一些作家的眼中却呈现出另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它抒发了毛泽东欲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上阙写景,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中国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元代长达十八年的停止科举,对文人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促使他们用不同于传统的目光,重新审视社会,调整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怀才不遇,仕途无门的情况下,他们索性畅游林泉,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寄托他们的人生情趣,从而消减了传统文学中政治功利因素,表现出传统文人少有的那种旷达,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宿。因此,元曲中这些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作者内心情思的佳作们才能在唐诗宋词之后又绽放出耀人的光芒,并给人们留下对整个时代的思考。
【作者单位:许昌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