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2013-04-29赵胜选
赵胜选
摘 要:生本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积极引导,促进个体生成,要善于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境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思维的生长点,同时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教的习惯。
关键词:生本理念;历史;教学
生本教学模式已经成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势必会融入每一种类型的教学课堂,高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高中历史教学要善于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寻找自身教学方式与生本理念教学的融合点,把握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生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这样不但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引导下提升历史能力。
一、积极引导,促进个体生成
1.生本理念,首先要做到以生为本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识记的教学内容,一些学生因为缺乏识记主动性,部分学生识记能力欠佳,难免会减弱甚至失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积极思考学生参与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每一堂历史课堂中都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特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喜爱程度,要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历史能力。
2.以学定教,寻找学生思维生成的契机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讨生本理念教学的生成点,融合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体能力之间的融合点,思考课堂学生思维方式提升的过程,把握教学契机,寻找学生思维上升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能力决定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融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进行思考探究。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思考教材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教材专题中的地位,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研究学生的学情,再根据学生的学情布置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的重、难点有所了解,这样学生思维积极了,在课堂上就会很好地和教师互动,增强了课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更好地创建了高效课堂。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境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思维的生长点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解决了学生学习历史枯燥的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能够积极主动地和师生进行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提倡生本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中愉快地学习,促进历史能力发展的形成。
2.创建情境,把握教学生长点以及学生思维成长点
高中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要创新教法,让学生从狭隘、封闭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置身于历史世界的环境之中,用现实的观点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中掌握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在《儒学的兴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运用知识梳理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链条,再通过知识点拨让学生懂得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最后深化探究,突破难点。这样层层递进,学生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于历史事件的解析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三、合作学习,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教的习惯
1.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同,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崭露头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寻觅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究学生独立学习难以完成的问题。在合作小组分工的时候,教师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人尽其才,能够以快乐的心情面对每一次历史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每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来,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形成思维习惯的重要方式。
2.让学生适应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
毋庸置疑,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先学后教,才能在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思考中获得更大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堂历史课堂,设计导学卡,让学生根据导学卡完成课前学习,在遇到独立学习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合作思考。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中提升历史能力。
参考文献:
周云华.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更有效: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
(作者单位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梵净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