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尔》反观教育的塑造性
2013-04-29张春叶
张春叶
摘要:《爱弥尔》这部作品产生的背景是当时法国封建统治占主要地位,但资产阶级意识开始觉醒并且开始发起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本文从《爱弥尔》的创作背景出发,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弊端中反观教育的塑造性:教育应该走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成为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并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证明教育塑造性存在的可能,也提出了教育塑造性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爱弥尔 局限性 反观 教育 塑造性
1 “教育塑造性”概念界定
《爱弥尔》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先天本性,后天的教育只是顺其自然,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塑造性就是强调教育作为外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主导什么呢?“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帮助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这里的“合适”是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在顺应学生个体特质的基础上,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朝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不仅要顺应儿童身心的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引导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之前。
“如果没有可教育的先决条件,教育显而易见将不会产生。由于人具有可塑性,才具有可教育性,具有了可教育性最终才会接受教育。教育的塑造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可教育性,是指教育的塑造功能,教育在发展人的身心方面起到的作用。卢梭一直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要顺应儿童的发展,不能强迫和压制儿童发展,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一味的顺应,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的塑造性强调教育不仅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儿童身心发展,使儿童发展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再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把儿童培养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教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分析
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忽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培养不出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实施教育,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塑造人的个性也要塑造人的社会性。
2.1 塑造人的个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如果可以从儿童自身兴趣出发,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会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实现人生的价值方式不再那么单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实现,有的人可以做音乐家,有的人可以做教授,有的可以当体育明星……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选择的领域也不同,教育可以根据儿童自身的爱好来引导儿童的发展。同时,高速发展的今天,仅仅拥有单一技能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要求我们涉及更多领域,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根据个人的兴趣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2.2 塑造人的社会性 教育不仅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而且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所有的人都只注重生存,吃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是当时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单单依靠原始的生产工具和原始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要求更高的科技水平来发展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资本主义时代,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对人才的要求更为提高,希望人们能掌握机器的生产和使用,希望人们能拥有更好的技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需求各领域的精英,需要各个领域都有高素质人才。
如果教育只是培养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站在时代的角度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那社会就很难进步。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角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3 教育塑造性的生理基础
“虽然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但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在出生前期、婴儿期、幼儿期以及童年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具有可塑造性,大脑的发育始于卵子,从出生到14岁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都会得到发展,许多没有用过的神经元和突触就会死亡。每个人所用的神经元和突触都不同,死亡的也不同,这决定了儿童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家长和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促使更多的突触生长,培养儿童在各方面的能力。
4 教育塑造性的心理基础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指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与卢梭主张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超越了儿童的现有水平,教育要走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为教育的塑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今教育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张教育不仅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要在其基础上引导儿童的发展。这一理论得到许多教育家的认可,尤其是当代教育家。当代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理论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而不是从当代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对儿童加以引导,使他们成为现代科技、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他们将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洛伦茨根据小鸡、小鹅的研究发现了印刻现象并提出了“关键期”:“关键期是最易学习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他提出了儿童时期许多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到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等。他指出在“关键期”内,越早给孩子进行训练和教育,就越容易掌握某项技能。卢梭主張在儿童的婴儿期和少年期不要求他们掌握任何一门知识,这实际上否定了教育的能动性。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适当的教育是可以改变个体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的。人的发展有“关键期”,教育如果在重要关口放弃责任,忽视引导,将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5 教育塑造性的社会基础
人性主要包括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在人的社会化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所谓社会化(socialization)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人性的发展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为教育的塑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教育实现“塑造”功能成为可能。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按一定社会要求塑造人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把人的个性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内心都面临着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构成个体的发展危机,危机解决得好,个体发展顺利,危机解决不好,个体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个体的个性和社会性都会受到影响。这一理论说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的教育可以培养人顺利解决个体与社会矛盾的能力。
卢梭的《爱弥尔》在强调教育顺应儿童发展的同时,把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其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只依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不能结合人类的经验学习的,同时没有系统知识的人。同时,爱弥尔他不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只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在当今社会,注定是孤独的,不合群的。他是一个在假设情景下产生的只有自然性没有社会性、以本能为师最终会走向放任自流主义的悲剧人物。人的社会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个体也必然是不完美的。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的人也注定是一个孤独者,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与公众。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顺应儿童自身身心的发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要适当的引导儿童的身心发展,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只有学习前人的优秀成果才能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卢梭的《爱弥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身心发展,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引导儿童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卢梭.爱弥尔(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5.
[3]李桂霞.《爱弥尔》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教育时空,2008(9):155.
[4]丁思洋.自然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崔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15.
[6]王爱民.大脑发展研究及其对儿童教育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6(1):48.
[7]黄超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9.
[9]卢梭.漫步遐想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20.
[10]陳文英.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江苏:扬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