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程初中地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2013-04-29谢金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断流教学学生

谢金裕

【摘 要】按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为此,地理教师急需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热情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智能。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这是地理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在多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在教学中巧用古诗。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台风过境时,形容天气用“狂风暴雨”;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的绘画相结合

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流域开始入汛。然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區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的特征。

二、适当运用课外地理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大家都知道“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然不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我认为适时地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农业》中“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一内容之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加以引导,布朗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农业》这一节课内容,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的能力养活自己。

2.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来,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可以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在过去的20世纪的8年中曾有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特别大,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可见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三、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利用报刊杂志提供的准确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四、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寓德于教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46.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防洪、供水、灌溉、水产养殖、航运和旅游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壮举。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上延伸,1997年断流多达12次,合计226天,断流河段622千米。大河断流,世界罕见!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的过度引水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地理智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靠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其思维、想象等能力,使之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懂得学地理、爱学地理、学好地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犀利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断流教学学生
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农民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