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芒果产业生产力分析
2013-04-29杨菲郑长德
杨菲 郑长德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生产力的研究逐渐从“因素论”向“系统论”转变,而对农业生产力的研究还主要偏重于因素论的角度,从系统论角度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农业生产力的研究应该从宏观环境、单体因素以及因素组合能力3个层面来加以展开。滇西北地区分布着广大的干热河谷地带,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独特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运用农业生产力系统论分析框架可以对丽江市华坪县芒果产业生产力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特色农业;芒果产业;生产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213-04
特色农业是指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为基础,围绕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目标,依托区域内的特色优势农业自然资源,实行集约化、效益化、生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适宜布局和开发生产优质、增值潜力大、技术含量高、收效快的农产品,并形成种养、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的产品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开发形式[1]。在“十二五”期间云南重点开展“3699”工程,从粮食基地、养殖基地、特色作物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推动农业发展,其中干热河谷地带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滇西北地区的丽江华坪县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区,自1990以来把芒果业作为特色农业后,20多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且在国内外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以芒果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带要在今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对其生产力进行系统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国内生产力系统研究的情况入手,探索农业生产力系统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分析工具对华坪县特色芒果产业的生产力状况展开分析,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研究
从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塔朗菲提出现代系统论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了系统控制论与信息论,再到20世纪下半叶德国科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理论,国外学者对现代系统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在探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多种因素以及分析它们在发展、运动中的诸多特征过程中,马克思也把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我国学者对生产力所进行的研究大多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开展的。李心平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系统论观点来分析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矛盾。到20世纪80年“生产力系统”论被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熊庆梧主张对生产力的“动态考察”和“系统分析”,薛永运提出生产力三因素理论并认为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是“巨大系统工程”。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经济学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的方法论基础之上[2]。
自从20世纪80年代生产力研究从“因素论”向“系统论”转变后,关于生产力系统的研究一直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几年来,生产力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生产力系统观、层次、形态及构成等领域。姜正东[3]认为生产力是一种能力系统而非一种实体系统,它包括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两种状态,并从自然力、劳动力、科学技术力、社会结合力、自然与社会和谐力5个方面来剖析了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孔庆新等[4]对生产力系统观及生产力系统进行了完整的定义,从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直接生產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个大的层面探讨了生产力系统的层次结构规律,并归纳了生产力系统的6大特征。孙元峰[5]从直接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与管理、信息3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产力构成层次及相互关系。
鉴于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从“因素论”向“系统论”转变这一趋势以及我国生产力经济学产生、发展、壮大是以系统方法论为基础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基础概念(生产力系统观、生产力系统定义)的界定采用了孔庆新等[4]的观点,即生产力系统观是指从系统论角度,基于系统思维方式,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对生产力进行研究、反思和再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生产力观;生产力系统是指由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各种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由此可知,生产力成为一个系统的前提:一是要拥有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因素,二是各个组成因素间存在规律性组合。因此,新的生产力系统观可以说是传统的生产力因素论和生产力组合论的结合。
2 农业生产力系统
除了关注宏观层面上的生产力研究外,国内也有学者针对特定部门的生产力系统如农业生产力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关于农业生产力的研究还主要是从因素论的角度,从系统论角度来研究的还很少。林政[6]认为农业生产力的构成可以划分为:实体性因素(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手段和农业劳动对象)、渗透性因素(农业科学技术)、介质性因素(生产信息和农业教育)、运筹性因素(生产管理、运筹决策)。
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性影响尤为巨大,区域农业的发展还受本区域政府的产业选择、产业定位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一个宏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层面,它是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基础。基于此,结合孔庆新等[4]对生产力系统的概念界定以及林政[6]的农业生产力因素划分,农业生产力系统研究可从以下3个层面展开:一是宏观环境层面,包括地理、区位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产业定位、产业规划等社会环境因素,它是分析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背景基础;二是单体性组成因素层面,如劳动者技能、劳动工具、土地质量、农业技术等;三是生产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形态层面,它反映为质态组合、量态组合、时空组合、总体组合策略以及运筹管理等方面,突出表现为经营、组织的模式和能力(图1)。
3 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带芒果产业的生产力系统研究
滇西北地区包括了云南省大理州的云龙、大理、洱源、剑川、鹤庆、宾川,丽江市的丽江、宁蒗、永胜、华坪,迪庆州的中甸、德钦、维西,怒江州的兰坪、泸水、福贡、贡山等县。这一区域介于北纬29°15′-27°15′之间,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毗邻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区域大多属于干热河谷地带。位于丽江市的华坪县属典型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热量充足,干湿分明,气温全年较高,太阳辐射较强,其独特的光热资源为发展热带特色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华坪县自从1990年被列为云南省惟一的晚熟芒果生产基地县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芒果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华坪县芒果栽培始于1966年,通过“八五”、“九五”2个五年计划的推广种植,芒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为935.44 hm2,2006已发展到拥有6.67 hm2以上芒果科技示范园22个,市级芒果“双百”示范户20户,芒果示范村4个;2007年全县种植芒果面积已达5 246.67 hm2,投产面积已达2 040 hm2,实现产值3 570萬元;2008年底华坪县芒果面积已发展到5 373.33 hm2,产量9 350 t,产值4 16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已建成66.67 hm2芒果示范基地6个(其中66.67 hm2绿色食品芒果示范基地1个)。同时芒果产业品种结构也逐步合理,1991年开始先后引进芒果品种43个,从中筛选出市场前景好、并能充分体现华坪优势的中晚熟良种爱文、台农、海顿、圣心、凯特、吉禄、肯特、金煌等8个品种,作为全县推广种植的主栽品种,市场优势十分明显[7]。此外,成立了1个县级芒果专业技术协会、4个村级协会,建立了2个芒果营销公司,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品牌商标,并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芒果认证,华坪芒果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初步实现了“科技+协会+公司+基地”的芒果产业化经营格局。
3.1 华坪县芒果产业生产力环境分析
3.1.1 自然环境、区位 华坪热区属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热区面积141 435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6%,大于10 ℃的积温为7 091 ℃,全年无霜期长达303 d,年平均气温19.8 ℃,降雨量1 052.9 mm,蒸发量2 901.8 mm,相对湿度61%,全年日照时数2 541.2 h,热量充沛,光照充足[8]。据专家研究,华坪独特的热区资源非常适宜生产芒果(特别是优质晚熟芒果),而且芒果质量在滇金沙江流域南亚热带气候区是最优的[9]。
从区位上来看,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北岸,东邻“钢城”攀枝花、南抵楚雄州、西接旅游名城丽江、北与有“女儿国”之称的宁蒗县相邻。距省会昆明420 km,距丽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20 km,距攀枝花市中心70 km,距成昆铁路格里坪火车站51 km、金江火车站93 km,距攀枝花机场95 km[10]。丽江、大理到攀枝花市的省级公路在该县荣将镇交汇,是滇西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凭借其地理优势,近年来鲜果除了销往西南地区外,还销往北京、天津、哈尔滨、乌鲁木齐以及俄罗斯等地。
3.1.2 芒果产业定位及总体性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华坪县政府在热区资源的开发上提出了“黑色”产业起家(煤炭产业)、“绿色”产业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热区特色农业县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规划,把生态效益较好的芒果产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在2008年制订了《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全县芒果总产量达到10万t,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果农纯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成为中国重要的晚熟芒果生产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县芒果将发展到1.33万hm2,其中晚熟芒果发展到1.2万hm2,实现绿色食品芒果生产1万hm2,建成16个66.67 hm2优质晚熟芒果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园、3条芒果生态长廊和2片666.67 hm2绿色食品晚熟芒果生产示范基地,总产量达到15万t,总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果农纯收入达到3.3亿元以上,使芒果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的绿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又把芒果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龙头产业,其发展目标(面积、产量、总产值、果农纯收入等)又在之前规划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突出“晚熟和优质”,主攻“绿色和精品”,整体提高华坪芒果产业水平,实现华坪芒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逐步形成芒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格局,把华坪芒果优势区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晚熟芒果生产基地。
3.2 华坪县芒果产业生产力单体性因素分析
第一,单个家庭经营的芒果业在全县芒果产业中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从事这一产业的劳动者还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芒果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农业科技部门虽多年来采用了“示范—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效果不明显,有很多劳动者还未充分掌握芒果嫁接、栽培、护理、采摘、土壤改良等技术,限制了芒果质量的提升。
第二,传统手工劳动工具在全县芒果生产劳动工具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劳动工具还有待进一步从手工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据调查,由于芒果植株较高,在收获时普遍存在着采摘难的问题,采摘时既费时又费力。
第三,芒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从单纯天然的芒果初级品逐步扩大为深度加工的多种产品。目前,由于信息不畅,果农不能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芒果产业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芒果品种的更新速度。
第四,经营模式单一。通过对已初步实现的“科技+协会+公司+基地”产业化经营格局分析发现,科技和协会的贡献力度还很薄弱,现代芒果生产技术“下乡”、“入户”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模式单一,当地农户在技术和销售方面过分依赖公司,造成垄断,这对于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不利。
3.3 华坪县芒果产业生产力因素组合能力分析
首先,初步整合芒果生产力单体性因素,成立了县、村级芒果协会,可以对本区域内的芒果生产活动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及咨询服务;开始了公司化经营,公司除了对拥有的芒果园统一生产、管理以及销售外,还注册了“金川红玉”芒果品牌,并负责采购果农的大部分鲜果进行包装、处理后发往外地销售。
其次,对芒果生产力进行空间层面整合,实施规模化、集群化生产,提高了芒果产业在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已建成6个66.67 hm2芒果示范基地,未来发展10个66.67 hm2优质晚熟芒果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园、丽攀公路沿线的3条芒果生态长廊和两片666.67 hm2绿色食品晚熟芒果生产示范基地,都是对芒果生产力进行空间层面整合的体现。
再次,实施了品种差异化战略,发展晚熟品种,发挥产品成熟期差异优势,错开芒果大量成熟上市的高峰期,实行反季节销售,从而获得价格优势。这是对芒果产业进行时间层面的整合[7]。
最后,举办各类节庆,如芒果节等,向全社会展现芒果示范园和特色芒果品牌,并开展芒果论坛、展销及其他农产品营销商务活动,宣传自己的品牌。
华坪芒果生产力将展现其总体组合优势,除了大大提升芒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外,还将发挥应有的综合经济效益。但是,华坪县芒果产业仍存在产业链短的问题,即基本上只有上游的果苗培育、芒果生产行业和鲜果销售,而下游的芒果深加工行业在本区还是空白。
4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根据系统论分析视角,华坪县芒果产业的总体生产力状况如下:
1)生产力系统面临的环境禀赋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热区气候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相对明显以及产业定位和规划的科学性;
2)生產力单体性因素效能较低。由于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地形的复杂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导致从业者素质偏低、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不够、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低等状况,制约了芒果产业生产力的提升[8];
3)要素整合能力方面,时间层面组合、空间层面组合总体组合较为合理,但经营、组织模式等运筹和管理方面的效能较为低下。
4.2 几点建议
华坪县芒果产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单体性因素效能的提高和要素整合能力的加强。
1)单体性因素的提升方面,要把劳动工具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除了通过财政补贴提高生产工具的机械化水平外,还要广泛开展农业技术下乡,开展芒果生产系列化技术培训等。
2)要素整合能力加强方面,一是要坚持上述“规模化、集中化和产业化经营”,特别是经营组织模式的创新,严格限制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自、无序性的毁林开荒;二是要延长芒果产业的产业链,近期需要发展好专业化保鲜、储运行业,远期应逐步发展良种研发、培育等上游产业以及果汁、果干、果酒、果脯加工等下游产业;三是要重视芒果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整合营销,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强以芒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科技研究,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最大效益的同时做好水土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永彬,朱 彤,卢培泽.云南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开发[J].山地学报,2002(8):445-449.
[2] 魏炳义,张佐友.生产力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姜正冬.论生产力系统的形态、构成及其重心转移[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73-79.
[4] 孔庆新,孔宪毅.论生产力系统观[J].经济问题,2008(4):25-27.
[5] 孙元峰.生产力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J]. 前沿,2008(5):32-36.
[6] 林 政.农业生产力因素及其质态论[J]. 经济问题,2008(10):73-75.
[7] 罗心平,刘光华,黄家雄,等.华坪芒果产业现状与差异化发展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8(1):46-47.
[8] 刘北桦,蒋 云,张士功,等.川滇金沙江流域南亚热带气候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