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该教什么
2013-04-29赵向东
赵向东
〔关键词〕 作文教学;症结;关键;
做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68—01
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有这样的感觉:老师很困惑,有力使不上,教什么,怎么教,好像都有缺漏,都不能解决根本和实质问题;学生下笔成文难,无论什么题目,难为无“米”之炊,都容易写成老套。
作文必须“意在笔先”,有感而发。意在笔先,才能清晰;有感而发,才有意蕴。反之,心声杂乱、不强烈、不真切,就难动人,难成好文。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上——体会他人的艰辛,感受生活的甜美,观照事物发展之曲折,洞察自然变化之奥妙,了知科技创新之神奇,让他用“心”生活,用“心”写作。否则,就会使学生仅仅成为生活的参与者、旁观者及生活表象的记录者,难入写作之门径。
感悟生活,是做人的初步,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写出怎样的文。不会作文者,往往也不会做人,因其不明理、不懂事。陆游《告子书》中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套用一下: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汝欲教作文,必先教做人。孔子认为,“大学”之功,在于“明明德”而后用。所以,愚以为作文教学必须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补上所欠之课,夯实立教之基。
首先,要教会学生人生的大道理。鼓励学生去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做人的原则等等,让《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经典进入学生视野,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认真宣讲,让他们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消除冷漠、自私、孤傲、麻木等心灵痼疾,做心理健康的人,让阳光智慧充满心田。
其次,要挖出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始终把明理、启智、铸造灵魂放在首位。如《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中思学如渴、尊师重教,不怕吃苦;满腔热忱,提携后学;苦口婆心,劝人上进;《邓稼先》中科学家爱国、奉献、无私、忘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境界;《斑羚飞渡》中动物舍己为他、勇于担当和牺牲的精神等,都感人至深。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帮学生破除与人的隔膜,拉近与生活之距离,开启作文之天地与源泉。
再次,要解决生活的小问题。教师应敏锐发现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因势利导,缘事说理,纠正偏差,培养良好习惯,督行正确价值观,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巩固学习成果。勤勤拂拭,帮学生擦亮心“镜”,增强感受力与观察力,使之深刻感知、准确把握、生动反映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抒写真性情。
又次,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教师可从报刊、网络中多搜罗各种典型事例,正反引导启发学生,以激活他们的良知良能,美化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真正学会做人之道,真正懂得作文之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此外,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方面,一要转变浮躁情绪,让学生细微体会自己日常的情感积淀,既具细微情绪,又有稳定情感;既不麻木,又不过敏;既有激情,也不乏理智。二要帮学生走出“追星”、网游、早恋等误区,在淡泊里明志,于宁静中致远。
不久前,中国励志感恩报告团在我校演讲,演讲者挖掘学生平时忽略的生活内容和细节,既讲大道理,又说小问题,用学生自身之事启迪学生良知,将学生引入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冷静、深刻地进行自我反思。演讲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使学生茅塞顿开,感情激荡、奔涌,良知被唤醒,心扉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会场上学生与老师、家长互动,感受亲情、感受师生之情,“角色”复位,翻然悔悟,感恩明志,情不自禁,声泪俱下。随后写出的以“感恩”为题的作文,大多真实鲜活,发自肺腑,令人耳目一新,大叹“学生有话说”。
这一事实正好说明,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感受;不是启而不发,而是善启才发;不是冥顽不化,而是缺少点化;不是喜欢我行我素,而是渴望引导帮助;不是固有太多习气、毛病,而是能够吸纳正知、正见、正思维,接受“明”师指点。
由此可见,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先做人,激浊扬清,作文教学必须抓住“教做人”这一环节,会做人了,也就会作文了,有此“执牛耳”之举,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才能抓住作文教学的关键。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