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回归生命的课堂

2013-04-29陈海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陶行知语文课堂生命

陈海华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站在人生之路上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个语文教师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站在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道路上,却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我说这样的话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自己参与众多的大型语文课堂展示后,与同行发出的最真切的感慨:怎么越学习,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想来也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是,我们邯郸学步,我们东施效颦,最终,我们迷失在缤纷的语文流派中。

于是,静心潜读《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教育学》《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等著作,重温了先生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用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引领自己走过语文教学的迷茫,清晰自己的语文之道。

陶老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是的,一个教师,不管隶属何种教学流派,也无论所持任何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

由人“道”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关键词:感恩,同情,热爱,悲悯……从人“道”这个原点出发,可以寻觅到很多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这是一个无限开放阔大的空间。但仔细想来,在所有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之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们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人为限定的范畴,比如:爱,生命,童年,友谊,文化……我想,语文之“道”也应在此。

人说文以载“道”,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了载道之“舟”。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则是那样的引渡人。在这条小舟上,师生之间的活动即是生命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我们都说它是生命的课堂。因为它是师生生命活动最真实的展现,是师生生命活动最有效的交融。那么,生命的课堂最需要什么呢?

一、生命的课堂需要激情。失去激情,语文课堂就会失去生命的亮度

一直在想象着: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授课境界:“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事过五六十年,他的学生仍能清晰地记得先生授课的样子。

的确,一个教师的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实学生的生命,这样的课堂可以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可以受到“一日为师,终生难忘”的触动,进而从爱师,发展到爱课并转化为爱学,达到教学的至高效果。

走进我们的课堂,似乎一切都程序化了,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预设,教案是设计好的,课件是精心打造的,教师的语言也是“打磨”好的,既不多一句,也不少一句;教师的动作也是标准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教师不会因兴奋而振臂,因情发而高歌,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

随着自己年龄的逐渐增长,愈来愈明显地感到:教学的激情在逐渐丧失,变得日益“理性”起来,这种理性并没有使自己像老中医那样吃香,反而不能自然地亲近学生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

陶老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拓展其思想的要义,则可以认为要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因为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用色彩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需要用感情丰富自己的生命。他们需要教师的激情点燃他们的真情。

二、生命的课堂需要本色。失去本色,语文课堂就会失去生命的支点

陶老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把此思想衍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而施以相应的教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本色课堂呢?首先,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还朗读以“本声”。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路径。回归朗读,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唤醒、充满感染的课堂。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让朗读“失声”,表现为懒洋洋地小和尚念经或声嘶力竭地假读。只有像说话一样地朗读课文,才能用声自如,“见文生情”,真正揣摩作者的本意。其次,本色的语文课堂应当还训练以“本位”。如果说以前的阅读教学因人文的缺席而“丧魂落魄”,那么现在的阅读教学却因语言文字训练的弱化而“丢筋去骨”。我们都知道,在课改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语言文字训练几乎是语文课堂上不变的主题。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大家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对“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词避而不谈,几乎到了谈“训”色变的程度。许多课堂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表面上的课堂形成创新,热闹气氛博得好评如潮。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语文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还语言文字训练以本来的地位,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和“头重脚轻”的悲哀。再次,本色的语文课堂应当还对话以“本味”。关于什么是对话,叶澜教授曾有一段较为精辟的解释:“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相互地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的学习者的姿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形成碰撞。因此,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该及时反馈、鼓励。先生说: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用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孩子的天性,看到我们的老师用精心设计的美丽的“陷阱”抑制课堂上漂亮的生成。

三、生命的课堂需要创造。失去创造,语文课堂将失去生命的活力

陶老先生提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还做过这样精辟的分析:“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撕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能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尽量发挥出来。”是的,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空,使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个性获得自由发展、创新的灵光闪现。

语文课堂应当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更应当是能让学生“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生命课堂。她充满“爱意”,富有“真意”,饱含“情意”,体现“创意”,让我们以陶老的教育思想引领,呵护着学生行走在语文学习的路上。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语文课堂生命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陶行知教育名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