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

2013-04-29吴淼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言语想象文本

吴淼峰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不是割裂的存在,“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加强阅读,有利于发挥阅读的范本作用,推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做到读写渗透和读写结合无疑是提升习作能力、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

一、“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开掘

读写能否有机结合,关键在于训练点是否适恰、是否独到、是否对应。训练点不实,语言运用容易表面化;训练点不精,语言运用容易泛化;训练点不清,语言运用容易形式化。那么如何开掘读写训练点,使读写结合“有的放矢”呢?

1.助读系统提点处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要点、进行思维训练,教材设定了相应的辅助系统。品读“单元导读”,不难发现,中年级教材在句式表达、语言运用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品读“课后练习”,不难发现,特定篇章在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方面的具体要领和侧重;品读“智慧泡泡”,不难发现,指定文本在结构安排、语言活用等层面的提点和指引;品读“我的发现”,不难发现,其在总结学法、揭示规律、开阔言路方面的价值。教师若能以整组教材的理念观照文本,则能建立起单一文本与整组课文之间的关联,进而很容易把握知识要点,开发出有价值的训练点。

2.内容安排独到处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作者在内容安排上的特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个内容,而不是另外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从中寻找“写什么”的密码。比如叶老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孔隙”,却淡化了对洞口、外洞的描写,这与一般的游记套路有所不同。然而学生却对此段文字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缘由何在?在于叶老平易的文字背后独到的表达:借熟识的小船之小写陌生的孔隙之小,这属于视觉表达;写卧船时需从头到脚贴着船底写孔隙之小,这属于动作表达;过孔隙时似乎被挤压写孔隙之矮小,这属于感觉描写。这为学生学写类似的景致和感触提供了样本,可安排学生欣赏“一线天”,写一段话;也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致,写一段文字。学生找到了可以用力的点,表达自然顺畅许多。

3.谋篇构思独特处

中年级的读写训练,应适当涉及一些篇章结构、谋篇布局方面的内容。训练时应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定位训练内容,编排训练序列;同时也应针对具体的文本结构、文本运思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卡罗纳》一文构思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睹物思人”这一生活原理阐述得淋漓尽致:刚刚失去母亲的卡罗纳走进教室,回想起往日与母亲有关的情景,放声大哭;翻开书看到插图,又想起母亲,嚎啕大哭;放学时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又神情悲哀……这是一个值得引导学生品读并练写的训练点,可引导学生以“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的句式进行练笔,对学生习作中联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段落结构独具处

中年级的读写训练,应以自然段和意义段的仿读为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蕴含着“表达秘妙”的段落,重点了解构段路径,把握段的表达方式,解读作者的运思线索。只有解开了这一段区别于其他段“独有”的言语表达、起承转合,学生才能真正找到言语表达的凭仗。《桂林山水》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结构神似的文字颇值得玩味:首句“以美比美”,在看见过与没看见过的对比中,直指“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独特;其次以三个结构类似的分句、运用排比的方式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三方面的特点。这为如何写一处景致、如何写出景色的特点提供了样本,值得学生仿照练写。事实上,若能有意识地加强“概念化特征段式”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段感”是大有帮助的。

5.遣词造句精妙处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的确,习作内容需要言语形式去承载,什么样的言语形式往往决定着文本的内容走向,什么样的遣词造句往往影响着作者的情思表达。教师要善于洞悉陌生化的言语表达,体悟其表达的成因及背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仿其句、练其句、用其理。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对小船的描写:“怎样小的小船呢?……这样小的小船。”设问句式、头尾呼应、四个小的重复,都意在强调这船的小。教师要善于解读反复表达的内在意蕴,引导学生发现其独到的效果,如《七月的天山》中对野花的描写:“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三个连续性的比喻句,用三种熟识的物体特征将野花的五彩缤纷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叶圣陶所言:“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的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的。”

6.文本语言空白处

过于直白的讲述,容易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适度地留有空白,却能唤起读者的能动反应。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脉络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体悟“此处为什么不直接写”,或者“接下来情节将如何发展”,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钱和台湾青年会相遇吗?如果相遇,会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值得一写。解读文本时,教师还要善于把握作者情感表达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彼时的心路历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那么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补白点;要善于把握思维训练空白点,通过想象补白,去领悟文本的价值内核。如《扁鹊治病》中“执迷不悟的蔡桓公死了,你想对他说什么?”在寓言类文章中较为常见。

7.生活经验勾连处

文本是生活的艺术化呈现,生活潜隐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必然带着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悟,他们会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并在生活化文本的照应下回想生活、反照生活,这就为读写结合打开了空间。老舍的《猫》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作者精练平实的语言蕴含着较大的想象空间,这为读写结合提供了条件,如让你给猫抓痒,会是怎样的场景?我会有什么反应?猫跳上桌子踩印小梅花,又会跟我之间产生怎样的互动?它丰富多腔地叫唤,每一种变化是否都对应着一个生活场景?……可以说,文本给足了生活化的想象空间,学生有画可想、有话可写。再如《搭石》中写到了山里人过搭石的两种情景,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形?还会有哪些过搭石的情景?学生就很容易对接现实,浮现出“孕妇过搭石、外地人过搭石、小孩子过搭石”等场景。

二、“读写结合”策略的优化

1.仿写: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表达

著名学者朱作仁教授说:“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模仿这一心理活动,使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了。如果离开了模仿,读写之间就无法结合。”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明白“仿什么,如何仿”。

(1)仿其路,培养“篇感”。俗话说:“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的线路,这既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彰显,也是言语表达的需要。引导学生摸透作者的言路,洞悉文章的发展顺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篇感”,确保独立写作的有序性。如《火烧云》一文从“色彩和形态”两方面来介绍,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内容简明,这为学生学写观察自然的文章提供了范本。学完之后,笔者顺势提供了“不同形状的月亮”、“不同星空中的月亮”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很快便确立了整体思路,进而开始练写。

(2)仿其言,积淀“语感”。语言风格往往是作者写作风格的直接外显,也是作者情感思想的直接承载。仿照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帮助学生打开表达的视窗,积累不同风格、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的表达模式,并在适当的时候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行为。

(3)仿其法,收获“通感”。方法往往隐含在言语表达之中,方法又使言语表达更富文学性、描述性、灵动性。很多学生的文章干瘪生涩、可读性不强,与缺少一定的表达方法或者表达方法不够活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学时,老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所用方法的实效性,比较同类方法不同表达的差异性,感悟不同方法协同表达的有效性,必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言语冲击,给予学生形象的表达感受。

(4)仿其理,唤醒“灵感”。除了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样本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借由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文本的合理解读,通过板书、媒体呈现等形式创造出新的言语样式,引导学生进行“二度仿写”。如《幸福是什么》一文,经过师生对话,黑板上呈现了“幸福是疏通泉眼,森林迸发出的生机/幸福是救死扶伤,病人康复后的欣慰/幸福是勤恳工作,他人感受到的帮助/幸福是耕地种麦,生命得到了滋养/……”这诗一般的文字,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文本之外的第二个语言范本,笔者不失时机,以“对你而言,幸福是什么?仿照老师的板书写一写自己的幸福”引导学生练笔,学生兴趣盎然,灵感勃发,写出了许多惊人的诗篇“幸福是起早摸黑,妈妈温暖着的牛奶”、“幸福是风雨兼程,爸爸紧握着的方向盘”……学生的仿写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情,仿写能力可见一斑。

2.创写: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运用

(1)想象补白,丰盈文本。为吸引读者眼球,一些文章预留了情节空白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察、想象,使情节更趋完整,如《中彩那天》“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到底是什么难题,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却为想象预留了线索。教学时笔者以“当父亲开着中奖的汽车时,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补白父亲心理,去完善人物形象。为引发读者的思辨,一些文章故设了悬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推测、辨析,如《给予是快乐的》中的男孩第一次欲言又止,第二次顺水推舟,却都颠覆了常理论断,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推测:“男孩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练笔中建立起男孩的整体形象。

(2)还原语境,体认意蕴。阅读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教师可将语言表达的原有语境,通过想象等方式予以还原,引导学生在完整的语言背景下破译句式特点,学习表达。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这样一处描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作者连用五个句号,营造焦急等待、时间漫长的意味,这与惯常写法迥然不同,学生甚感意外。教学时,笔者巧设练笔:“想一想,在每个时间点的等待中,巴迪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幻灯出示:七点,巴迪 。七点一刻,巴迪 。七点半,巴迪 。”)这一“读写结合”训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文本内容,点破了句式特点“可通过断点的方式,来表现等待心理”。教学结束时,教师又补设文外练笔:“选择下面一个情境,仿照文中句式写几句话:①焦急等待公共汽车;②作业遇难题等待解答;③做了错事等待批评。”两次练笔互为照应,为学生独立习作时描写类似场景提供了写法上的借鉴。

(3)续编续写,打开言路。童话以其开放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为后续编写提供了可能。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以延续的想象去丰富故事的内涵,如《去年的树》中“鸟儿看了灯火一会儿,就飞走了,它会想念大树吗?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也可以通过强化关键信息去重构新的故事,如《小木偶的故事》中“当小木偶有了所有的表情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如此练笔,学生言之有物,语言灵活,情节丰富。

(4)读后感悟,对接生活。练写读后感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方式。针对文本特点,通过阅读提炼训练点,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实现“文本感悟”向“理解生活”过渡。笔者在教学《触摸春天》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练笔——“由盲童安静想到的”,引导学生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中去反思自己的生活现实,达成人文与工具的融通。

(5)转换形式,丰富表达。最常见的是古诗词改写成白话文,通过丰富的现象、形象的描述,将“诗中有画,画中有意”的意境传递出来。其次是文言文与记叙文的互换互改,将凝练、精练的文言表达转化成通俗易懂、丰富多腔的记叙文。当然说明性的文章也往往可以通过角色定位、角色转换的方式达成言语训练的目的,如《新型玻璃》以“玻璃自述的方式”,将科普小品文转化成童话体文章。

猜你喜欢

言语想象文本
奇妙的想象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