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读者关照

2013-04-29王晶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红楼梦

王晶

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包含大量的承载着独有文化信息的习语,这些习语也给翻译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接受美学这个视角对《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提出了对译文读者认知心理,文化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的关照。

关键词:接受美学 红楼梦 习语翻译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诞生。其代表人物为汉斯·罗伯特·尧斯和伊瑟尔。与其他理论不同,接受美学将读者的身份地位放在了一个中心地位,而非被动地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过程是对文学文本的再创造,其功能地位不可忽视。有了读者的参与,一个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完成的文学作品。

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具备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这种先在理解和知识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读者与文学作品进行对话的前提。一个文学作品需要激发读者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唤起其期待视野(周宁,金元浦,1987)。伊瑟尔(1987:97)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参与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接受过程中。因此读者的地位应该受到关注。

一.接受美学对《红楼梦》习语翻译的启示

习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其他语言成分相比,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更具典型性。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过程。所以,是否能解决好习语翻译中的负载文化问题是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文晓华,2006:41-46)。《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书中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接受美学框架内《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分析

《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是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译本和戴维霍克斯及约翰敏福德的译本。本文拟就杨译版《红楼梦》和霍译版《红楼梦》中习语文化特色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对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

《红楼梦》体现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红楼梦》的翻译,尤其其中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质、生动活泼的习语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化,而是文化的交流。不同背景下,读者具有不同的认知心理。对于习语的翻译应该体现出对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

例1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第二十四回)

Y: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H: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其实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方习语,因为荣宁二府在金陵,属南方地区,而南方人以食米为主,因此,贾芸才如此说来。最初是宋代庄季裕《鸡肋篇》中先创此语为“巧手莫为无面饼”(针对主食面粉者)。意指即使是聪明能干的人,做事缺少必要条件,也难以办成。在霍克斯的翻译中,他讲“米”和“粥”翻译成了“flour”和“bread”,这两种是国外常见的主食,因此更加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例2 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七十九回)

Y: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H: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西施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则指的是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因为此处“西施”对于国外译文读者来说并不熟悉,因此也无法体会到此习语的内涵,杨和霍将其翻译成英语中的对等习语,使得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2.对译文读者文化心理的关照。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历史习俗、审美情趣等也颇为不同。这些差异经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的载体之中,同时也表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处理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

例5 女娲补天:原来在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第一回)

Y:When the goddess Nu Wa melted down rocks to repair the sky… (p.5)

H:…when the goddess Nv-wa was repairing the sky,she melted down a great quantity of rock… (p.1)

该句中的习语涉及到中国古代神话,而在杨,霍的译文中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背景知识,他们采用了异化的方式来保持了习语原来的字面意思,但是对于目标读者来说则难以理解到这个习语的意思,会对女娲为什么补天而感到疑惑。

例6 千里姻缘一线牵

Y:People a thousand li apart may be linked by marriage.

H:Old folk talk about “the unseen thread that binds”. They say that marriages are decided by an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o joins future couples together by tying the round the ankles with a scarlet thread….

“千里姻缘一线牵”指的是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而月下老人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主管人间婚嫁之事。在杨的翻译中,其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千里”翻译成了“a thousand li”,“里”是中国的距离单位,在西方没有这个说法,因此如此直译将会是西方读者不解此处到底要表达何种意思,同时在杨的翻译中只译了 “linked by marriage”,也没有提及为何“linked by marriage”。而霍在翻译是对其进行了添加,提及了“月老牵红线”的典故,不仅让译文读者了解了该习语的意思,同时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满足了读者的阅读享受。

3.对译文读者审美情趣的关照。

习语语言生动活泼,鲜明立体,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保持意美,音美甚至改善读者的审美体验。《红楼梦》中的很多习语都采用了比喻或者类比的修辞手法,来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这些修辞带来的美的体验进行传递。

例9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第九十回)

Y:The cure for a broken heart is heartening news;

The knot must be untied by one who tied it.

H:No remedy but love

Can make the lovesick well;

Only the hand that tied the knot

Can loose the tigers bell.

在霍的译文中,“love”和“knot”,“well”和“bell”押韵,句首的两个“Can”重复,同时在句中“tied”和“tiger”押头韵,这一系列的押韵与重复,使得该翻译朗朗上口,在意达之外更创造出了音美,从而使得译文读者有美的享受。相比之下杨的译文则没有霍所创造出来的音美效果。

例10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第二回)

Y:A single chance hiatus

Raised her status

H:Sometimes by chance

A look or a glance

May ones fortune advance

《红楼梦》中的习语大都工整对仗,此句也是五五相对,较为工整,因此在翻译时如何尽量保持这种形美也是相当重要的。杨和霍对这个习语的翻译保持了原先的形美,同时在句尾“hitatus”和“status”押韵,“”chance“glance”“advance”押韵,创造了音美,关照了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我国语言文化的一个宝库。本文以接受美学为视角,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读者关照进行了分析,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对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进行关照,同时也要给其留有足够的空间,拓展其“期待”视野,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Group, 1982.

[2]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3]柏钧, 张映先, 古诗英译在《红楼梦》中的审美再现,[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文晓华,浅议习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6]游洁,张映先,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7]周宁金元浦译姚斯崔拉勃著.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