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图像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2013-04-29练小青
练小青
在初中代数的函数及其图像中,蕴含的辩证观点极为丰富。这一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是“变”,即变化、变量、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现代课程理论及教学实践证明,搞好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以前所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运动、变化、联系的意识,而且能较自然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常量与变量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常量,是相对于某一过程或另一个变量而言的。绝对的常量是没有的,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物动则变。既然如此,相对的常量是有的,绝对的常量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常量与变量这一辩证关系,不妨取如下实例: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常量,时间与路程均为变量;但人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绝对的匀速运动是没有的。如电影院里统计票房收入,对某一个场次和座位类别而言,票价是常量,而售票张数和收入均为变量;但相对于某个较长时间间隔而言,由于演出的内容、种类、档次的不同,其票价仍是一个变量。2.某日或连续几日测量某同学的身高,可以近似地看做常量;但此同学的身高,如果从一个较长时间去看,则又是变量了。
二、运动与静止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及初中学生的实践和知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一辩证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在练习本或黑板上画出的y=x的图像去思考:这个图像表面上是静止的,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的过程去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再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画成的图像表面上是完整的,其实是不完整的,因为它还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即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画出的函数图像永远只能是局部的,它只能是这个函数图像的一个象征物;同时这一例举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三、内容与形式
根据现行教材体系,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有关概念后会认为,形如y=2x+1的式子表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九年级学生接触了一次函数概念时,会认为y=2x+1表示一个一次函数:当学生用描绘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描出y=2x+1的图像后,又认识到y=2x+1还可以表示一条直线。从哲学的角度去看,y=2x+1表示一类事物的本质联系,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表达这丰富内容的形式却是相同的。这正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可有多种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相同的外部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本质内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将逐步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四、特殊与一般
辩证法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材中涉及特殊与一般这一内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y=kx与y=kx+b;2.y=ax2与y=ax2+k;3.y=ax2与y=a(x-h)2;4.y=ax2与y=ax2+bx+c。它们之间的关系,均是典型的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具体与抽象
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感性认识常来之于对某些具体实践的思考;而理性认识则来之于对这些初步认识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只有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发展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以后,才容易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可以转化为运用的能力,才能为更高级的抽象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从细读教材中发现,无论是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讨论,都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论述和论证,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六、量变与质变
函数及其图像中体现量变与质变观点的内容,例子很多,要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些内容却是很困难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宜逐步引导,点滴渗透,而后去系统推进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七、离散与连续
离散与连续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列表一描点一连线的过程中,连线使离散与连续得到了统一。如教科书上画y=x及y=x2的图像,均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离散到连续的手法,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总之,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函数及其图像》这一板块中,渗透和体现的上述辩证观点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观点除上面已叙述的内容之外,至少还有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微观与宏观、直与曲、精确与近似、绝对与相对等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