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视角看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2013-04-29闫淑花
闫淑花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在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广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热闹的参与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生参与有效性。下面以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环节为载体,谈谈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现状,以期提高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有效性的认识。
视角一——情景
适当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催化剂。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情景的价值,都能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有些情景的出现不但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使教学走向低效甚至无效,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问题情景时必须思考问题情景的价值,摒弃“为情景而情景”的做法,只有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参与的问题情景,才是有价值的情景,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课中,刚开始上课教师即提问:用6根牙签能拼成几个三角形?教师的话音一落,学生即用准备好的牙签开始拼三角形,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出三角形必须是首尾连接的,从而使学生自觉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拼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平面转向空间。
视角二——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显然,从过程中体验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数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新课程强调探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并体验,从中感悟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只有能让学生广泛参与、有思维含量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探究,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探究不要也罢。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中,为用数量关系来刻划两圆位置关系,老师设置了探究活动:请在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时分别测量两圆半径与圆心距的长度,想一想每一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有怎样的关系?于是,学生独立画出了五种位置关系,并测出各种位置时两圆的半径和圆心距长度,就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说明,再结合其他同学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结论。
视角三——游戏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体现游戏的价值。当设计游戏时,不妨想想有没有游戏的必要?游戏所蕴含的价值何在?游戏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游戏而游戏,使数学课变味。一堂课时间宝贵,教学设计要精益求精。
视角四——例题
例题的作用在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因此,例题出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尽可能多地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作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中汲取有用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题要发挥其示范作用,但“示范”不等于“展示”,因此,例题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将题目解出,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思考,对学生而言,面对题目,最难的恐怕就是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了,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探索,激活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又是怎么想到这样解?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从而提纲学生的数学思维。
视角五——练习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恰当的练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在纠错中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进而达到对知识更高层面的理解。不恰当的练习不仅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懒得做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层次、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练习才是真正的练习,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练习才会是有效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参与,但参与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注重实质,真正引领学生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才会是最有价值地参与,才会使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