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技术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13-04-29谭瑶

新课程·小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探析培养信息技术

谭瑶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对于解读课文,感悟揣摩;创设情境,激发表达;引导想象,体味词语情味;融入写作,增强言语智慧,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信息技术;语感能力;探析

一、语感的作用和地位

学生形成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阶段。语感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中华文化起着基础性作用。从语感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已有的实践成果来看,语感培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突破口,实施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

1.“读”为单调的“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反复让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却没有提出目的,使学生读“望天书”,语感的培养无从

谈起。

2.没有营造能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语言环境,使语感的培养事半功倍

3.不注重“听”“说”“读”“悟”“写”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教学上的重要

作用

语感是人类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语言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形成。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器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看、多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将所要表达的材料,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地去感受、去听、去读。

2.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展示的视频材料上首都人民泪流满面,画面上贴着周总理的画像,音频材料里哀乐低旋。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中,传来了教师的画外音:“1976年1月11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遗体途经

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为总理送行。”这时,让学生一起诵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文中的语言情景不断地变化,时而悲伤,时而激动,时而低沉,时而柔和,让学生对于课文理解透彻到位。

3.加强朗读指导,加深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要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信息技术材料的立体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感受文中情感,借助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

4.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图文欣赏,积累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文、美图呈现,让学生在惊叹之余,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材料积累。

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教师必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尝试将其运用到语感教学中,使其充分协调语言环境、心智技能、言语活动者的主客体互动情况和知情意行这四方面因素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扩大课外阅读面,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增加语言的积累,借助朗读和必要的言语分析、品词析句等方法不断加强语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388.

[2]汪新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05).

[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小学)

猜你喜欢

探析培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VR阅读探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