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同业业务 探讨经营之道
2013-04-29
编者按:发生在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目前依然清晰可见,6月20日的疯狂依然怵目惊心,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尽管此次流动性危机没有对银行界造成实质的影响,但是仍然值得我们提起高度注意。
此次危机暴露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同业业务盲目扩张的现象。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银行业监管对于商业银行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大部分商业银行开启了金融业务创新的探索之路,同业业务因其期限、定价灵活,进入门槛低,效果明显的特性恰与商业银行的需求相吻合,使得同业业务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正是因为同业业务膨胀的太快,監管机构的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同业业务所隐含的风险,6.20风波就是最好的写照。
但是同业业务终究是属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一个途径,它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盈利空间,是值得商业银行认真研究的,同时也是值得监管层密切关注的,不能因为发生过风险事件就避而不谈,关键是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方向和程度,控制好业务风险。
正是在此背景下,《银行家》杂志邀请业内专家针对同业业务展开讨论,分别从同业业务的创新、流动性管理以及定价等几个主题展开具体的论述。专家讨论非常精彩,现按发言顺序刊登各专家的发言摘要,与读者分享。
李刚: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综述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
伴随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打开了金融创新的大门,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为同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同业融资以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成为最具创新活力和开拓潜力的业务领域。在当前银行资本约束加强、息差收窄、盈利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同业融资业务因资本占用少、综合收益高、业务方式灵活,在银行业务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同业资产增速超贷款增速已成普遍现象。根据2012年年报,16家上市银行同业融资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11家,远超同期上市银行资产增速。根据央行信贷收支表,截至2012年年末,中资银行人民币“卖出回购”与“同业往来”两项同业负债之和为12.21万亿元,同比上升21.70%,“买入返售资产”与“同业往来”两项同业资产之和为15万亿元,同比上升15.47%。
同业市场创新非常多,利率波动非常大,其利率波动会影响整个银行业或者全社会资产配置行为,是非常基础的市场,会影响到所有市场的行为。国外市场也有同业业务,跟国内最大区别是在资产方,而不是在负债方,就是因为国外没有信贷额度的管控,所以他的同业在负债方,在负债方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网上达成交易,同业业务在国外尤其在利率市场中经历了非常大的发展。
同业业务特征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特征表现为:第一,创新性。从大同业角度来讲,截至到2013年6月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超过30万元,成为商业银行整个资产负债主要来源渠道;小同业角度来讲,同业简单定义为网上融资,网下借款,小同业角度来讲也有16万亿元,是银行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二,盈利性。因为在资产和负债方创新的同时,同业市场不断分层,大型银行以提供资金为主,中小型银行创新或进行资产方运用,大型银行资产方增长比较多,中小型银行负债方增长比较多。
第三,演变性。商业银行的负债方由零售商变成批发商,这个是一个本质,直接影响了市场波动和利率形成机制。
第四,规避监管性。同业业务的发展或者价格波动对资金市场的影响很大,表明金融创新使数量指标很难准确反映经济和银行的运营情况,而一些价格指标的重要性得以上升。
同业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同业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利率市场化进程,量价关系目前已经完全市场化,能够敏感地反映市场资金的松紧、市场行为的预期、市场价格的变化。从美国同业市场结构来看,网上融资,就是回购拆借的余额有两万亿美元左右,同业存单的余额也是两万亿美元左右,但中国市场网上融资余额只有两万亿元人民币,而网下接近十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比例是严重失衡的,网下占的比例过高,而网上占的比例过小,从而容易产生期限不透明,信用不透明,机构不透明,给银行运作、市场监管和金融风险都带来隐患。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完善银行同业市场行为,引入标准化的产品和工具。根据国际经验,“同业存单”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同业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额固定、期限固定、可转让流通的定期存款凭证,是普通定期存款证券化后的金融创新产品。同业存单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网上统一的交易平台实现负债方的发行和资产方的运作,有利于同业市场的透明、监管及交易主体之间市场行为的发现,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并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花旗银行最早于1961年创立,是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为了规避美国政府利率管制、增强货币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资金吸收能力和满足市场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工具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可以在市场上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具有面额大、收益高、可转让、期限固定四大特征。主要的投资者是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信托部门、非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等机构投资者。目前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CDs市场。
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的四大重点
第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如何计量,通过对表内外、资产和负债方的合理计量,强化动态现金流管理,通过可控的期限错配获取收益,降低流动性风险。
第二是商业银行内部如何加强同业业务管理,尤其是同业业务在总、分、支多级运作的背景下,其经营行为的规范与集中。
第三是同业业务的定价。商业银行如何把握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市场利率波动,从利率变动中提高获取收益的能力。
第四是如何应对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和创新。同业业务如果网上创新之后,现在同业业务分散运营的模式是否会发生变化,将来是不是总行集中运作,分行作为营销的渠道,这个就是一个管理方向的变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货币市场处)
闫先东: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和创新
同业业务受青睐的原因
降低成本
同业往来资产资本消耗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第六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合同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而一般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为75%。
同业往来资产无拨备要求,同业存款大部分无准备金要求。根据现行监管规定,正常类贷款要求按照1%的比例计提拨备,其他四类贷款(次级、关注、可疑、呆账类贷款)的风险拨备比例更高。尽管与信贷类资产一样,同业往来资产也是银行的生息资产,但并不要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由于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存放在银行的同业存款记入一般性存款,因此有准备金要求,除这两项之外的其他同业存款则没有准备金要求)。
规避监管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会计制度中的一些漏洞和空白,通过同业业务规避存贷比考核、信贷规模管理等监管要求。主要途径包括:
银行同业“双买断”。银行之间签订两个合约,一个是当期的信贷资产“买断”合同,另一个是远期的资产“回购”合同。通过这一安排,卖方因受让方“买断”合同而将该笔贷款转出资产项下,而受让方则因卖方的远期“回购”合同,无需将该笔贷款计入资产项下,据此可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外,造成信贷资产“失踪”。
同业代付。同业代付是指“受托代付行”根据“代付申请行”的委托,在规定的代付起息日,向申请行指定的企业支付相关款项,申请行在约定的代付到期日归还代付行有关款项的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代付行将该业务计入“拆放同业”或“其他应收账款”等,而非“贷款”或“贸易融资”,因而不受贷款总量和贷存比约束。而申请行由于只是与企业签定了业务合同,没有直接贷款,也不受贷款总量和贷存比约束。通过同业代付,委托行和代付行都绕开了信贷总量调控,却增加了实际的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两家银行常常互为交易对手进行代付,从而双方都达到绕贷款规模的目的。2012年4月后,监管要求委托行将委托同业代付给客户的款项计入“各项贷款”项下的“贸易融资”科目,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后,同业代付业务规模明显收缩。
商业银行同业通道业务创新途径和机制
监管部门对上述同业业务进行规范后,金融机构又通过产品创新,比如通过同业“通道”腾挪信贷资产。以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为例(如图所示):由“过桥资金”通过信托公司等通道机构向企业发放一笔信托贷款(也可以是委托贷款、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等),然后将这笔信托受益权转让给“过桥企业”,再由“过桥企业”转给“过桥银行”,最終银行C以自营资金购入持有。通过资金流向不难看出,整个融资链条的实质是银行C给企业间接提供了一笔融资,其中“过桥企业”的作用是绕过监管当局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向信托受益权和委托贷款等金融工具的约束。“过桥银行”的作用则是将交易对手转化为银行同业,以减少资本消耗,具体操作模式为:“过桥银行”在出让信托受益权的同时会向受让银行出具回购承诺书,银行C以拥有回购承诺书为由,把对企业的融资转化为同业资金运用,降低了资产的风险权重。过桥银行B实际不承担风险,回购承诺书导致的或有风险并未体现在其加权风险资产中。通过上述腾挪,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被掩盖为银行与金融同业之间的金融资产投资关系,不占用信贷规模,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又能够绕开存贷比监管和信贷政策导向的约束。
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盈利空间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会计记录要准确反映业务的实质、要全面衡量承担的风险,在风险收益平衡的基础上推进同业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经济分析处)
陈旭敏: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
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同业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从广义同业业务来看,即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规模从2008年年底的9万亿元左右突飞猛进到2013年6月底的32万亿元。狭义来看,即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也由2008年的7.8万亿元增长至6月底的26万亿元左右。从业务结构来看,中国的同业业务由2001年开始的同业负债业务转向了资产业务,即从过去单纯的同业拆借、回购和同业存放,转变成金融债券和买入返售以及非标准化资产的转让为主。
商业银行的这种转变既有逃避贷款额度控制的监管,又有逃避资本占用的监管。同时,也存在贷款额度控制下商业银行为了缓解自身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的压力。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增幅逐渐回落的情况下,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需要,同业业务未来还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主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
但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的发展都是资产带动负债下的发展,即先有高收益资产,然后再寻找低成本的负债,这种同业资产发展的模式,给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3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发生的“钱荒”,就是一个最好的表现方式。
虽然每年6月底,中国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都偏紧,但像今年短期利率这样波动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金融市场历史上未有纪录,虽然其原因很多,有外汇占款、现金投放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等各种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发展,导致货币需求的大幅波动。
货币需求的这种大幅波动主要表现在6月份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些同业业务活跃的城商行在货币市场不惜代价地借入资金。而且不仅他们总行的资金部门在借,同业业务票据部门也在借入,同时各个分行也在到处作揖借钱,这不仅打乱了全行的流动性管理,而且增加了货币市场的噪声,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市场的预期,使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加入抢钱的队伍中来。
货币需求大幅波动的背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取得大规模的发展,但其流动性管理没有跟上。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都是大幅错配资产与负债,使得关键期限到期的量特别大,扰乱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因为配置同业资产的同业负债主要分布在各个商业银行的分支行,而分支行在当地的人民银行都开有备付金账户用来同业清算,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分支行日间不能透支,清算效率较低,可能导致在途资金增加。虽然银行系统整体的流动性不变,但由于在途资金对流动性的挤压,导致自由流动的超储变相减少,过去央行在银行系统保留6000万亿元至7000万亿元清算资金可能就够了,但这个规模的清算资金能不能适应现在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带来的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呢?事实上,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从6月份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8月末),还未完全宽松,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商业银行自“钱荒”后,一直在压缩过去同业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期限错配,增加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从而使长期利率居高不下,拉住了短期利率;同时也因线下资金需求的旺盛,使线上资金利率难以下滑。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难以持续,基础货币已经见顶,广义货币供应量未来增速将逐步下滑,这决定了未来银行业基础性负债的来源将日益干涸,而主动负债未来将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业务都将继续扩张,只是近两年的同业业务发展模式将可能会有所改变,将从目前粗放式的资产带动负债模式转向总行流动性管理框下的同业业务模式。
为避免6月份钱荒的再现,建议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同业业务时,应将同业负债的资金管理收归总行,一点清算,这样总行对全行的头寸一清二楚,不致于总行对全行每天的头寸需要多少都不清楚,也不至于流动性恐慌时,总行、分行、各部门一哄而上。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应积极推出同业存单,这样同业业务的负债也将从线下转向线上,主体也由分支行转向总行。随着同业存单规模的扩大,同业业务将完全纳入商业银行总行的流动性管理框架。
(作者单位: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总部 创新部)
高岚: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定价管理
同业业务的利率市场化过程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早期的同业业务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平衡头寸进行的短期资金拆借,规模十分有限,以及基于同业间资金清算需要开立的同业存款账户。同业存款利率为管制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挂钩,由央行公布确定。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同业存款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是央行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的又一重要利率品种。在随后的几年中,同业存款因其期限、定價的灵活,准入门槛低,参与成员广泛等特点,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同业合作最主要的业务形式。近几年来,同业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定价管理是同业业务竞争的核心要素
同业业务与传统存贷款业务相比,很重要的特点是市场化定价机制,没有价格管制,也没有价格保护。存贷款利率管制保证了商业银行基本点差收益,定价差异有限,在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导的阶段,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对信用风险的管控能力,这也是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同质化严重的内在原因之一。同业业务近两、三年来爆发式的增长拉开了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差异,银行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差异化的同业产品和差异化的价格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利差保护将成为过去式,银行间的竞争很大一个方面来自于风险定价能力。缺乏风险定价能力,或者规模比较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银行往往只能跟随市场影响力大的银行定价。
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基本是资产带动负债发展,资产的收益决定了银行可承受的负债成本,所有资产收益占有优势的银行在负债的竞争中也必定占据主动。同业资产中有少量为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以满足短期流动性管理需要为目的,价格由市场资金短期供求决定;而更大比例的同业资产为配置型产品,以盈利为目的,期限较长,产品形式复杂,这类产品的价格由其对应的基础资产价格决定,基础资产往往来自于商业银行的基础信贷资产,这类同业资产的价格形成中既有银行信贷资产定价水平的影响,也包括了市场运作环节的成本、替代产品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也正是因为如此,形成了目前不同商业银行在同业市场的份额和同业盈利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在同业负债市场上,价格发挥的作用更大更直接,以同业存款为例,价格是竞争的最重要手段,因为同业存款对利率超敏感,使得同业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流动频率非常快,由于同业负债的稳定性差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成为同业业务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放松管制利率的同时应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在一个基准利率缺失或者不健全的环境下,银行很难给不同的复杂产品定价,难以评估定价水平是否体现和涵盖了不同风险溢价。目前来看,银行同业业务的不同产品定价参考了存贷款利率、SHIBOR报价、国债收益率曲线等多条曲线,市场缺乏独立、权威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我国重点培育的基准利率——SHIBOR虽然已在票据、同业融资领域广泛使用,但SHIBOR基准利率体系尚需多方面的完善,直接以SHIBOR为基准的交易大多为3个月以内产品,3个月以上品种交易很不活跃,3个月以内的SHIBOR与市场变化保持比较好的一致性,但3个月以上期限SHIBOR与市场实际利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长期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SHIBOR也缺乏1年以上的中长期品种,在金融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还有待强化。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