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2013-04-29郑巧鹏
郑巧鹏
作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为目的,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学生作文差的原因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想对症下药,把作文教学这一难题解决好,必须理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症状,然后逐一击破。
写作素材单一贫乏。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的方式是:“吃饭—学习—睡觉”,三点一线,非常平淡,再加上年纪较小,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知之甚少,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往往毫无机会,因此,一提到写作,学生们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总是一些毫无新意的题材。
缺乏写作兴趣。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而且刚接触作文,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较弱,往往是辛苦写出的一篇文章,在老师眼里却是一篇离题作文。在写作方面很难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加上平时教师多批评少鼓励等诸多原因,导致他们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对作文望而生畏,不能积极地去写作,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越来越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一篇作文都难于上青天了,写出一篇佳作更是天方夜谭。
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有时会不注意,把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强加在学生的作文上。特别是青年教师,刚走上讲台不久,往往会忽视学生是个小学生,不是成年人,他们的词汇积累各方面都很少,不可能写出什么非常棒的文章。所以在给作文评分时,就过于严格要求,分数过低,同时也让学生对作文的信心尽失。
二、作文教学方法
针对造成学生作文差的各种原因,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趣浓劳轻,乐此不疲。”激发兴趣和爱好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积极兴趣参与,否则,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 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写作的兴趣。
比如,在要求写一种小动物前,我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已熟悉的小动物,第二天,上一节关于小动物的口语交际课,让每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各种特征,还有平时和小动物相处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有话可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他们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消除他们对作文无从下手的恐惧心理。
2.积累素材,拓展知识空间
素材来源阅读文本。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句话道出读与写的密切联系。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重视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佳句可以表达心中所想。在教完《庐山的云雾》这课后,让学生了解到写同一处景色,既可以描写静态方面的,还可以描写其动态方面的,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为以后描写熟悉的景物作了铺垫。
素材来源日记。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好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能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写得多了,写作时就能随意调动好词佳句,素材等等,写作自然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比如:组织学生搞完一次大扫除和野炊后,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积累了素材。
3.加强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写作并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写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给学生以系统的训练,一个学期的八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熟才能生巧。平时我们要多给学生写作的机会,注重学以致用。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如《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写景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家乡的景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景色用几句话描述出来。由于对家乡的熟悉了解,学生们都能踊跃发言,把家乡的美景描述的淋漓尽致。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作文的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