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教师”成长纪实

2013-04-29

亚太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室学校

编者按

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行人才可以走得更远。”教师团队建设的好坏,象征着一个学校后继发展是否有实力,也是这个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充分体现。走进磨小,看到老师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微笑,便如同走进一片阳光,温暖明亮。这里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这里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集体,每位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阳光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学习中,刘娜老师严格按照学校的专业发展计划,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真诚对待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一步步扎扎实实在发展自我,使自己在学习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历经艰辛之后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在快乐又充实的教学工作中,也对自己的新课程理念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解读。

注重多元的理论学习。(一)文本资料学习。磨小所有数学老师集中培训,继续认真系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全面地解读每一个数学板块的内容,了解各学年段之间知识的连接,更有效地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得当的衔接。(二)精品案例与专家指导材料学习。每月举行一次常规数学组教研,邀请数学专家和教研员进行相关讲座,让老师们不仅看到的是自己所教某一节课的成与败,更多的着眼于某一数学类型的教学如何设计。

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一)备课组间互动:组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日常课后反思。备课组长都有骨干老师担任,分析、解读教材的实质性东西,明确学科及研究专题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能落实于课堂看实效,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至少活动8次。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要申报一轮教研活动,学科第一责任人与教研组长负责备课组活动的落实与监督,组织备课组的评比。(二)教师间互动: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提倡“邀请课”。发扬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细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组听课等活动,给青年教师创设更多在课堂教学中研讨锤炼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如每一轮教研活动的两次课堂研讨活动都分别选取不同的学年段,教师根据自己的学年选择相同的研究类型进行教学,让老师们对于研究类型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没有进行教学展示的老师也直观地领会这一类型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师的整体发展。

注重课后反思,积累经验和材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刘娜老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反思,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自我价值,我要为实现追求的目标而加倍努力,希望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刘娜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和承担教研课。在教研活动中,刘娜老师在不断地体验与感悟、推敲与揣摩中使自己的教学技艺越来越提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学会建构“数学模型”,要经过一定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就是最好的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知道算理算法,在应用上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解决学生“应用问题”数学模型的建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的班主任成长故事

2007年6月,罗娟娟老师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了工作迄今的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在学校学习多年,知识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她自信满满的从大学进入小学,许多问题还是接踵而至。

刚开始工作时,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班级管理的许多细节会忽略、对孩子的心理不够了解、与家长沟通时不太成熟……但是到今天,她所在的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同学们阳光向上、班级凝聚力强,不仅是孩子们非常关心班集体,班上的家长也非常支持班务工作。这样的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学校举办的一系列班主任培训,以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新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

磨小每学期会请班主任工作非常成功的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到现在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我还记忆犹新,也用到了自己的班级管理中。

还记得康雪丹老师曾在一次班主任交流会上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在上学期的一个中午,让罗娟娟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周四中午吃饭时,张书凡同学用擦了鼻涕的手,直接去拿碗,而且其他碗也染上了他的手指印。后面的同学嫌脏,轮到自己时,这个有痕迹的碗就像是瘟疫一样,大家避之不及。然后就造成了混乱。于是罗娟娟老师下午就找了他们谈话。首先找了造成“混乱”的同学。教育完了之后,她居然听到其中一个在小声嘀咕:“反正我没错。”于是她又是一顿说。

回到家以后,罗老师在想,从孩子们的言语中,其实透露出另一个问题,张书凡很孤独:他不太爱卫生、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太会与人交流,他愿意讨人喜欢,说出的话却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朋友很少。但是,他并不自闭,很渴望与人交流——比如他经常找她说话,还因为放学和她坐同一路公交,会主动问她:“罗老师,今天要一起坐公交吗?”她突然有了灵感。

第二天,她问全班(因为全班都知道头一天的事情了):“你们觉得张书凡流着鼻涕很脏,你们有谁给他递出过一张纸?”等了几秒,全班非常安静,没有一个小手举起来。她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你们自己用一个形容词形容这个场景。”孩子们居然异口同声地说:“冷漠。”这时她看了一眼张书凡,他的眼神不再是老师批评他时那种敌意、愤怒,而是非常柔和。接着她拿出一包纸巾,说:“这,就作为我们班的爱心纸巾。当你看到谁需要时,请递给他一张纸。”

有时,照章办事、按照班规批评、惩罚是应该的,因为作为老师,必须有原则;但是,有时,用爱心去感化孩子们,这些善良的孩子肯定会有所触动。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规划成长之路,语出精彩人生

卿华老师于2004年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之后一直任教于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并担任英语教学工作,9年的英语教学中她在教学上有一些困惑:1.小学英语如何更好的进行写作教学;2.在中国国情的背景下如何能跟有效地进行口语教学;3.在英语课堂上是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4.如何让枯燥地单词抄写变得有趣;5.如何把教室布置地丰富多彩。

2012年9月,卿华老师有幸获得了去英国爱丁堡担任汉语助教的宝贵机会,并有了到英国学校亲身体验和感受英国教育的机会。在英国的这一年里,她带着这些一直困扰着我的疑问开始试图寻找答案,通过用心观察他们的外语教学,她的问题渐渐找到了答案。

1 英国的小学英语课堂主要通过故事进行写作训练。英语是英国的母语,他们对英语的写作要求很高,从他们的低段到高段的写作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他们把故事做为写作教学的载体,通过教师讲故事,学生理解故事,请学生改写故事,由易到难,从一年级学生只改写一句话到4年级改写一篇故事,学生对故事的改写其实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目前我们学校的教材也是故事,英国学校用故事进行写作训练给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2 英国的学校多运用翻译进行口语练习。通过观察他们的语言教学,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学生学习语言后能把语言真正用起来,那怎样才能真正达到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呢?(1)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他们语言教学用的最多的活动就是翻译,单词的翻译,句子的翻译,看似简单枯燥,但学生很喜欢,因为这是最直接有效运用所学的语言,也让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不讲中文,老师身体语言可以表述一些意思,但是其实反馈的消息是其实很多学生还是有很多意思都是连蒙带猜,甚至不知道意思,为什么就不直接告诉学生意思呢?(2)教学不仅限于课本,话题的选择要与学生自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英语真正当做交流的工具用起来。

3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英国是个很绅士的国家,整个国民的素质都很高,无论是工作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有很高的素质,这和他们在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感触最深的是英国的教育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是规矩加爱的教育,有人说西方的课堂是自由的,其实是指学生思维的自由,在行为习惯和礼貌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例如:上课不举手发言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行为很无理,对老师很不尊重,学生必须给老师说对不起。有一次在一所爱丁堡的中学,我和一个老师一起进教学楼,走在我们前面的学生进去没有帮后面的人把门,门就自己弹回去了,这个学生立马被和我同行的老师叫住,一阵非常严厉的教育,批评学生这样太没礼貌了,自己进去不管后面的人。那个学生很认真地听着批评,也很真诚地给老师说sorry。在英国学校看到的这个现象让我感触很深,也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课堂,学校兴趣只是教育人的一个很小的一部分,人的一生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4 抄写单词其实可以变得很有趣。在英国小学会发现他们没有把单词都工整地抄在英语本上,他们的作业都在一本册子上,里面花花稍稍,字体也是歪歪扭扭但是能看出他们在写这些作业的愉快心情,他们会全校每周有统一时间练习书写,但平时都是写在自己喜爱的本子上,并且有很多写单词的方式,比如一个单词抄三遍的要求是彩笔写一遍,蜡笔写一遍,记号笔写一遍,或者写了一个单词,要求用彩笔把这个单词勾出来,或者用通心粉来摆单词,针对不同的内容他们有很多有趣的方式,有些很好的网站也有很多有趣的资源可以供我回来使用。

5 教室布置很有特色。他们一般有三种类型,传统型,马蹄形和方块形,教室的布置总是花花绿绿的,学生的作品都会贴在墙上,一个小学的老师告诉我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她就给他们贴法语的数字在墙上,虽然他们不认识,但贴了几年,到了三年级该学法语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数字已经有映像了,我很喜欢他们装饰教室的方式。也知道了用哪些资源可以更有趣有效地利用好教室为学生多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赛课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童年时,每当别人问起我喜欢谁时,我的回答中一定有‘老师。”教学12年的龙蕾老师说,“每当我遇到挫折时,老师总是和风细雨化解我心中的烦恼,扬起我前进的风帆;当我取得成功,陶醉于胜利的的喜悦时,又是他在我耳边敲响警钟,让我明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那时的我,便已下定决心,长大要做一名人民教师。”

就这样,20岁的她,走进了教育的行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顾自己走过的12年专业成长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大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倡导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师成长在课堂。参加优质课比赛是教师成长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12年里,让龙蕾老师最难忘、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还是一次区级优质课比赛。

“回想起这次赛课经历,从最初的选课到集体设计教案,从一次次试讲到群策群力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都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虽然压力很大,但还是觉得自己被一群人关注着,感动着。因为这期间,所有艺术组的老师和学校领导都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为她出谋划策,竭尽全力给予帮助,让她真正感受到这次赛课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整个磨小团队在奋斗。龙蕾老师执教的课题是《羌韵服饰》,一开始,她拼命搜集资料,将几个现成教案上的精华都移花接木到教案中,还沾沾自喜,觉得不错。可没高兴多久难堪的一幕来了。第一次试教,她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虽然课中已意识到这一点,却不知如何是好。终于捱到下课,评课了,几位参评者一下子就切中要害:“大杂烩,思路不清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你认真研究教材了吗?”的确如此,她没有去钻研教材,只“拿来”了其他教案的形式,却没能“拿来”灵魂。根据大家的意见,龙蕾老师对教学思路做了一下调整。第二次试教开始了,没出什么纰漏,可感觉上很吃力。评课老师的话又解开了她心中的谜团。“对于每一环节,你要尽量多的考虑到学生出现的情况”“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你都要口头评价,可以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

赛课只是一个展示结果的过程,而“磨课”却是一种痛苦的超越,同一个内容反复上反复改,不停的完善。这样又“磨”了5次后,一节好课终于磨出来了。其实,“磨课”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和展示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追求。它也许暂时无法或自己没能在课堂中得到完全的实施,但它展示的是理想,是追求,是目标。

“润泽”教室理念的教学实践

“天性喜欢小孩子,喜欢他们软软的小手拉着我的衣角,跟我做游戏;喜欢他们嫩嫩的童音在我的耳边轻言细语;喜欢他们童真的眼睛里充满敬慕和喜爱;喜欢他们纯稚的心灵明亮而纯净。于是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在马卉老师十分喜欢读书,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教育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细心精织孩子们和她如花的成长足迹。

马卉老师特别喜欢日本一位教育家佐藤学提出的“润泽”的教室的理念,“润泽”原意是指湿润的程度,用来形容教室是指一种氛围、一种心情。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关注个性、关注情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马卉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她认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潜质,善于保护学生纯美的童真、神奇的好奇心,并使这些自然智慧成为教育资源,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很多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眼神、没有把握的发言,它其中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比起那些不多思考就得出的草率发言更有价值。”而这种价值只有在倾听后的思考中才能显现。所以教师应当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表情。那些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欧美的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或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在这期间,教师会给每一个孩子宽松的环境,尊重每个孩子清晰或模糊的想法,这些孩子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成长起来。与此相对,和日本一样我国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而从小就不被教师关注的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孩子则更不愿发言。究其原因应该和小学的教育不无关系。如果在小学时代过分地追求学生迅速地、热烈的发言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因而造成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拒绝发言,常常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的情景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轻松控制教室而实际束缚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有时不确定的语言更能深入到其他学生心中,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体会。追求一个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相互关注、尊重的润泽的教室”,只有在这样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责任编校:合欢)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室学校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学校推介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奇妙学校
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若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