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样式雷”传奇(下)

2013-04-29张春民

中关村 2013年9期
关键词:雷氏海淀样式

张春民

雷思起始末伺三帝

道光六年(1826年)雷思起生于北京,在他顺利接管样式房掌案时,十六名同事中雷家就占了五名,家族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清王朝的渐趋乏力形成鲜明对比。雷思起一生经历了道光、同治、光绪三个帝王的更迭,尽管没有了像先祖那样有着令人羡慕的大手笔工程,但是接踵而来的修建皇陵、扩建三海、重建颐和园、献上全盛时期《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全图》等,同样让他把这些工程做成了代表作。

修建皇帝陵寝并不比建造皇宫容易,工作环境也没有别的地方那样的舒适,这在雷思起的英年早逝中得到验证,但就是因为雷氏家族以“雷家技艺”诠释了这种建筑的存在,才让这些陵寝在每天的阳光中享受着生命的永恒。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雷世家族的旷世之作。今天看来,两座皇陵实为两座庞大的古建筑群,在山水的自然美和建筑的人文美相互辉映之中显示着整齐划一的布局以及对称均衡的建筑风格。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距北京125公里,这里葬着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一百多个嫔妃。当年雷思起在咸丰继位后为他选的“万年吉地”就在清东陵中的定陵。雷思起为定陵设计了大量的图样:一条虽然短,但是地形陡峭又呈直线的地段成为雷思起眼里天然的图纸,距离短、布局密,恰恰迎合了“圣得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石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配殿、二柱门、明楼、地宫”等建筑层层叠落而形成的豪华气势,一幅韵律感十足的建筑景观形成的画面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都会让人震撼。

雷思起因建陵有功,被皇帝钦封五品职衔。同治十二年四月,他又投入到为慈安、慈禧两太后寻找万年吉地的勘察和修葺“三海”的劳动中。此时,身体状况的不佳向他发出警告,他开始忍受常人无法承受的身心疲惫。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心里都有过对中南海崇拜的经历,“中南海,我们心中的海”,一首诗让我们记忆深刻。毛泽东生前住过的菊香书屋、周恩来生活起居过的西花厅,岁月留痕。但在这些记忆里又有谁能再加上“样式雷”的名字呢?何止是毛泽东、周恩来住过的两处,包括丰泽园、紫光阁、三希堂、静心斋、画舫斋在内的北海、中海、南海,这古称“三海”的皇家园林在光绪年间修葺时所采用的设计图纸、画样、烫样达到几千件,件件是雷思起和其子雷廷昌所为,再往大里说,就连天坛、故宫、北京大小城门甚至外省市的杭州行宫等建筑都有过雷氏家族设计修缮的经历。

同治十二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年后,慈禧异想天开要把她的四十寿辰办在圆明园里,因时间太紧,同治皇帝给下的工期仅一年。其准备工作秘密进行,慈禧要求雷思起一个月内要完成全部画样和烫样,而且她要亲自审看。内务府给样式房的催办加急文书一个接一个,雷思起率人夜以继日苦干,终于将《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盛世全图》及画样、烫样如期完成。但是准备归准备,同治年间的财力状况不得不让这项工程半途而废。尽管如此,圆明园数千张画样和烫样保留下来,成为今天“样式雷”建筑艺术的见证。

雷思起的身体每况愈下,于光绪二年(1876年)病逝,英年五十岁。此时雷氏家族并没有稍作后退,与雷思起相向而行的其长子雷廷昌成为新的样式房掌案,在父亲去世以后又整整在职三十年。

与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相反,“样式雷”的名声在民间却如旋风随时会卷起。“样子房,样子雷,样子房的掌案都姓雷,说顺点就是‘样式雷!”这个美称在街谈巷议的口耳相传中渐渐由弱到强,围绕“样式雷”的各种传说也绵延不衰,到了同治年间“样式雷”的社会名声达到顶峰。

雷廷昌归圆家族名

“样式雷”建筑世家传到第七代雷廷昌这里,最明显的家族特征就是在国家的内忧外患中,用建筑杰作来清洗西方强盗的罪恶脚印。他生于道光25年(1845年),是雷思起的长子。15岁时他目睹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与此同时清漪园也遭到严重破坏,55岁他又看到颐和园再次遭到八国联军洗劫,万寿山上的寺殿和苏州街被烧光的沉痛事实,最难以忘记的是雷家自己也概莫能外惨遭毒手。据《雷氏家谱》记载,1860年8月23号,英法联军在海淀等处烧杀抢掠,雷思起的长女、雷思起之姊燕雷氏和丈夫燕岐瑞一家16口人就是为保卫家园在海淀镇槐树街被英法联军或杀害或火烧死的,成为千古不朽的雷门英烈。国仇家恨,雷廷昌铭记在心。

因为雷廷昌伺候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所以他又不得不在“设计与政治”的旋涡中走着钢丝,一厢情愿且又小心翼翼。

当年慈禧未能实现把40岁寿辰办在圆明园里的愿望,于是就住进了刚刚修缮好的中南海。接着雷廷昌把父亲生前没干完的修建陵寝的活儿接了过来。他在清东陵为同治、慈禧分别设计了惠陵及隆恩殿,在清西陵为光绪设计了崇陵,光绪的陵寝也是清代最后一座陵寝。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插曲,慈禧不愿死后与慈安太后“平起平坐”,又降旨将已建好的自己的隆恩殿全部拆除重建,所以在东陵中的后陵中就有了明清两代最为豪华贵重的皇后陵墓。

不难想象雷廷昌在那时是怀有怎样的心情,清东陵、清西陵后来的命运也令后人痛惜。但无论怎样,当年雷氏家族不但以大规模组群式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和精湛造诣,而且又把他们这个家族每个人所具备的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心理学以及美学哲学等全方位的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

雷氏家族最后的足迹留给了“三山五园”里的清漪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严重破坏26年后,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对它进行了历时十年的大规模修复,重建后改名为颐和园并成为她“归政”后休息场所。1900年,颐和园又遭受到八国联军的洗劫,建筑被焚烧,文物被抢掠,慈禧再次不惜动用巨款对残破的颐和园进行了修复。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是在颐和园里度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颐和园就是雷氏家族留给我们的杰作。说实话,我们每次进入颐和园都有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的感受。我们习惯了每个宫殿、每个回廊、每个庭院、每座玉桥、每个牌楼向我们展示它的炫耀,习惯了万寿山与昆明湖编织出的湖光山色带给我们的拥抱,更习惯了它把远处的西山、玉泉山的景色也借过来让我们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好好去领略一番的好心。过去,我们从来没想过这片园林竟能和一个名字挂起钩来,当我们知道了这里所有的园林建筑设计千真万确是出于一个家族之手时,“样式雷”这三个字仿佛要冲淡我们眼前的一切,一种更具有爆发力的震撼就会填满我们的内心。

仅在光绪年间,雷廷昌就为颐和园设计了308个图样,这是宝章先生在他的书中提供给我们的数字,但这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国家图书馆等地方珍藏与“样式雷”有关联的画样、图样、烫样竟然达到三万件之多。如果我们用这个能让我们产生无限联想的数字来为“样式雷”建筑世家做结局是再合适不过的。

雷廷昌于光绪23年(1907年)去世,享年62岁。他去世四年后清朝灭亡,清廷的工部和内务府从历史上消逝了,“样式雷”从此没有了存在的空间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人呼唤“样式雷”

故事说到这里,建筑世家“样式雷”的基本造型已趋于完整,七代人两百年创造的建筑辉煌足以让他们成为这些建筑的灵魂。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些人士在追忆中怀念着这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家族,朱启钤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他是中国营造学会的创建者,也是最主张研究雷氏家族的近现代学者,他不仅写了《样式雷考》,还奔走呼号于发掘保护雷氏家族文物的具体实践中,在上个世纪兵荒马乱的年代,如果没有他的全力保护,今天我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很可能就见不到有两、三万件之多的雷氏家族文物。还有当年朱启钤先生的助手、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写的《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一书里,也有对“样式雷”的不少记载,其论述十分精彩。说到这里话题又进入它的源头,为什么到了上个世纪末,“样式雷”仍在谜团之中而难以出来?根本原因是几千年来中国在建筑上就从没有过设计者与他的建筑同命运、共存亡的传统,这一点不像西方,埃菲尔铁塔直接用设计者的名字来命名,佛罗伦萨亚诺河老桥的桥面上,大桥设计者的塑像几百年来一直摆放在那里。再就是我们自己的建筑史上有记载,人文历史却忽视,所有和建筑有关的读物尤其是中小学教科书上,其内容大都服从“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的思想要求。所以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到是习惯了古典园林建筑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这个说法。

张宝章先生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关注“样式雷”家族的命运,当他知道七代“样式雷”一直住在海淀镇槐树街时,同为海淀人的他感到了骄傲,但是面对雷氏家族何时离开海淀迁往别处的时间、动机及为什么修缮祖宅等问题,又让他陷入在扑朔迷离的大量线索中。宝章先生就这些问题的多方查证竟用了半年的时间,说到这里便和前面的话题有了衔接。

在雷氏史料中,他发现一张雷家从海淀镇槐树街祖宅迁到西直门内东观寺居住并将祖宅出租的告示。雷家为何离开海淀?宝章先生分析,一是圆明园被毁后,海淀已经没有了皇差可做,大部分工程转向了三海及东西陵,二是槐树街老宅紧靠老虎洞商业街,火烧圆明园时大火严重殃及到这条商业街,雷家老宅更是难逃一劫,房屋大部分被焚毁。祖宅被焚十几年后,雷廷昌花两千两银子对它修复,为的就是便于出租。于是便有了前面的《海淀雷氏修理房间工料册》和这张出租告示的由来。雷家迁出海淀镇槐树街实属无奈之举,到了清朝末期,雷家老宅全部被卖掉了。槐树街雷家老宅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它和“样式雷”家族的命运裹在一起,谁也扯不清谁。当宝章先生再次来到海淀镇槐树街时,眼前只有一两棵老槐树安然矗立,其它地方已经被夷为平地。假如这处老宅传承有序并被辟为“样式雷”故居的话,它就能和这里曾经的主人所创造的人类奇迹一起同显荣耀!

“‘样式雷后人今安在?”“雷氏之墓今何在?”两个巨大的问号仍然在追问着宝章先生。当他得知“样式雷”第十代孙雷章宝的下落后,便有了在西山深处的门头沟区军装村访雷章宝的经历。

雷章宝1950年出生在巨山祖坟阳宅的一间破屋,他的曾祖父就是雷廷昌。雷章宝在石景山古城四中当体育教师四十多年业绩斐然。一批学生被培养成羽毛球运动员,有的经他培养进入国家队。他本人深得赏识,出任过国家级羽毛球裁判,曾参加过世界锦标赛、亚运会裁判等工作,并荣获了由国家体委授予的“优秀裁判”称号。

雷廷昌和雷章宝有着五十年的时间距离,虽隔行如隔山,但意气相投,祖上之风一脉相承。

章宝和宝章两位先生在深山里的握手,俩人大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同感受,宝章先生对他说,“你叫章宝,我叫宝章,咱们二人有缘分。”相识有素,第七代“样式雷”后裔的情况浮出水面。原来,雷章宝的曾祖父雷廷昌有六个儿子构成家谱里的“献”字辈,“献”字辈老三雷献瑞生有一子也就是“文”字辈里的雷文相,他就是“章”字辈里雷章宝的父亲,雷章宝的后代为冠字辈。

“样式雷”后代里的“文”字辈、“章”字辈和“冠”字辈的人,没有一个是继承祖业搞建筑的,只有雷文彪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新疆工作,就他还与祖传挨上边。

进入民国以后,“样式雷”家族境况逐渐败落,章宝的祖父雷献瑞身无技艺,一度在法院靠给人家写帖子度日但仍难以为继,无奈卖掉京城房产来到祖坟所在地的巨山村教私塾,1946年他去世时,家里穷得只能在坟地里伐了几棵树,钉个棺材把他埋了算完事。

章宝的父亲雷文相1944年和他的父亲一道回到巨山,有眼伤的他靠修黑白铁活、焊洋铁壶挣几个钱,同时在祖坟开几块薄地维持生活,土改时雷文相被划为贫农。雷文相三十几岁才结婚,1955年把家搬到了石景山区的岳父家那儿。

宝章先生把追寻的脚步迈向了巨山。如今的巨山村归四季青镇宝山村委会管辖。如果时间倒退150年,这里的雷氏祖茔在巨山倒是一道风景线。1865年,第五代“样式雷”雷景修对雷家祖茔重新修建,可以断定,他是怀着对先祖的怀念,尤其是对曾祖母张氏的崇敬来重修墓地的。雷氏祖茔本在江西永修,但从第二代雷金玉开始,不断有家人在北京,在他们建造了辉煌建筑之后离开人间,何处青山不埋人?巨山村就成为他们守望在自己的建筑杰作附近理想的归宿。当年雷景修依靠一个亲戚的帮助才购得了这块墓地,重建以后的总面积195亩,墓地四周松墙环绕,和其间的3415棵白皮松、白果树、榆树、槐树、柳树等树木构成了一座“松墙杨柳城”。但是,在“样式雷”七代人走完生命历程仅仅二、三十年后,墓园便连遭厄运,先是日本侵略者砍伐,剩下的由后人砍尽卖光,所立石碑被毁被埋。

当宝章先生来到这里时,见到的墓园俨然是一座废弃建筑材料堆积场,还好,仍然有一棵白皮松赫然挺立,它的树梢不停的摇曳在凛凛寒风中,就像战场上幸存的勇士,用最坚韧的生长、最庄严的坚守不断的呼唤着一个名字,“样式雷”!作为《北京海淀地方志》的主编,宝章先生把“样式雷”写进了书中。

“归来吧,样式雷”!

猜你喜欢

雷氏海淀样式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雷氏丹参片对斑马鱼肠下血管和节间血管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哲匠家族
联合雷氏丹参片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