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城市蔓延机理分析

2013-04-29施念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施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展,城市蔓延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城市蔓延问题已严重影响威胁到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以对武汉市城市蔓延产生机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例,同时借鉴西方对解决城市蔓延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城市蔓延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城市蔓延;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紧凑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56-02

1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北美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城市活动不再是以中心商务区及其边缘地带为核心,而是逐渐向城市外围郊区扩展,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分散,并高度依赖汽车交通,土地开发的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这一现象被称为“城市蔓延”。伴随城市蔓延而来的出行成本增加、城市外围郊区生态环境破坏、中心城区衰落、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蔓延问题的负面影响之大,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城市蔓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美国规划界的理论从“精明增长”、增长管理、新城市主义向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精明增长”策略、“城市增长边界”理论转变,虽然这些方法各有侧重,但对美国部分州控制城市蔓延、出台相关土地政策、制定规划方法作用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大城市空间向外扩展速度加快。通过扩建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扩建高校、开发房地产等行为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蔓延迹象明显。因此,了解了我国各大城市出现城市蔓延现象的机理之后,有利于探讨适合武汉的城市理性增长模式。

2城市蔓延的界定与特征

城市蔓延一词最早出现于1958年WIllIam H.Whyte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虽然后来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城市蔓延”下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许多学者均是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和模式的角度出发定义城市蔓延的。地理学家Gottmann把城市蔓延简单描述为“大都市边缘持续不断的扩张”,此时的城市蔓延还是一个中性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Anthony DownS认为城市蔓延是“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PeISer则认为“城市蔓延表现为贪婪的土地利用、持续的单一发展、不连续的蛙跳式发展和无效率的土地利用”。

另外一些学者从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刺激作用出发来定义城市蔓延,例如城市规划学者Dutton指出“蔓延是沿一些主要道路向郊区低密度、无序的、功能单一的用地扩展模式”,DavId Soule认为“蔓延是指发生在城市中心边缘的、低密度的、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

也有一些学者从城市蔓延特征的角度诠释“城市蔓延”。RuSS Lopez和H.PatrIcIa HyneS将蔓延特征归纳为:低密度开发;土地利用分割;蛙跳式开发;带状商业开发;小汽车依赖性开发;以中心衰落为代价的城市边缘区开发;就业的离心化;城市外围和乡村地区农田和开敞空间的损失;政府职责碎化与疏失。

3城市蔓延测度理论与方法

(1)概念判断法。本文将界定为:本文所述的城市蔓延,是指城市非农建设用地以高速、低效的形式向城市外围地区扩张,当城市用地规模增加的速度超过人口规模增加的速度时的现象。由此,本文用武汉市的城镇用地面积(BA)增长率及人口(UP)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来判断城市蔓延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武汉市三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汉区,每平方公里14262人,人口比例8.07%;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江夏区,每平方公里317人,人口比例是7.70%。

即:S=8.07%D=7.70%

SI=0.00182

通过计算得知,武汉市存在人口蔓延,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4武汉市城市蔓延机理分析

中国特有的国情、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国城市蔓延机理与西方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城市蔓延的主要动机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中国则是保护基本农田与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除此之外还有制度性的原因。详细到具体城市,城市蔓延的机理又各有不同。而导致武汉市城市蔓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自然地理环境

武汉市位于我国大陆腹地,是我国经济地理中心,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湖泊密布、山水相间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了武汉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格局,但是也给城市空间拓展带来一定的限制,使得发展空间比较分散,城市地域形态呈现组团式,全市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残丘性冲积平原的地形使得城市空间呈“摊大饼”式向外不断扩张。

4.2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2009年,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武汉至上海、广州客运专线开通,阳逻至洋山港“江海直达”恢复、杨泗港至洋山港开通,武汉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快捷、最重要的“水上门户”。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华中第一大机场。

2009年末,全年自来水平均每天实际供水量267.43万吨,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远城区自来水普及率85.8%。年末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3052.5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36平方米。公交线路273条,公共汽(电)车7062辆,出租车12137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6%,森林覆盖率26.48%。

4.3房地产开发与建设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规模持续扩大,经济适用房开发有所增加。2009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商品房销售面积108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5%,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在未来几年里,武汉市的土地储备依然是以旧城改造为主,在拆迁过程中对拆迁户和拆迁企业的安置问题无疑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4.4开发区建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武汉掀起了一股兴建开发区的浪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区西南,濒临长江发展腹地广阔,区内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发达。2010年,武汉开发区已经形成第一个千亿元产业——汽车整车产业并将打造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装备制造等绿色环保、投入小、产出大的新兴产业。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无疑会促成城市蔓延的发展。

4.5政府行为作用

在我国,下级城市的城市规划由上级城市的政府审批,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更多的体现了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意愿,总体规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偏低,例如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暂时的效益,允许开发商任意圈地、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的等行为仍然存在。

5武汉市城市蔓延治理的建议

5.1制定合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导向标。武汉市应该结合全国和全省的规划纲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合理安排武汉市三区的土地利用,预留好日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明确规定出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制定出未来的交通系统规划,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交通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因素,采取“两轴三城,多核放射”的城市空间优化战略。

5.2设置“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在美国,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设置一道屏障以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还需要划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域,以供市民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空间。因此,将城市增长边界理解为建设一条绿化带是错误的。城市增长边界建立前,需要对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及重要自然资源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增长边界对于控制城市蔓延的作用。

5.3树立有机疏散和精明增长的理念

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引导城市在长江两翼顺江拓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强三镇间的有机联系,在滨江地区打造功能强大的都市核心区,强化武汉高端的服务功能,突出武汉滨江滨湖的独特魅力,将武汉建成具有内陆滨水特色的国际性大都市,构建有机生长的城市空间框架。

5.4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率

紧凑城市是欧洲城市规划中的理念。武汉目前的用地方式仍然是以外延式为主,应不断向内涵式转变。对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实施紧凑式开发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发展,建设综合性功能区。对于不断追求土地的成本集约和采取高度混合的用地模式。对于主城区,则应实行填充式开发,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5.5减慢小汽车的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与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相同,公路与小汽车是武汉城市扩张的动力。武汉市2011年武汉市交通运输用地为2800亩,占8.0%。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34万辆,较2011年增加18.78万辆,增长率为15.95%。而且,武汉市城市道路使用效益不高,多样化的交通网络正在建立之中。为实现城市土地及环境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武汉城市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交通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同时,在现有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加强地铁和轻轨的建设,使立体交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陈洋,李立勋,许学强.19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蔓延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2]孙萍,唐莹,Robert J.MaSon,张景奇.国外城市蔓延控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5).

[3]陈明星,叶超,付承伟.国外城市蔓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8,(4).

[4]孙萍,唐莹,罗伯特·梅森.国外城市蔓延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1,(8).

[5]张晓青,郑小平.日本城市蔓延及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09,(2).

[6]王家庭,张俊韬.我国城市蔓延测度: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