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德育实践体系 提升课堂教学德育实效

2013-04-29陈伯良

师道·教研 2013年9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学科

陈伯良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往单独的品德课和德育活动,而是通过大德育观引领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德育,覆盖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整体德育课堂教学体系,将“言德、行德、尚德”贯穿于对教学活动中,这种教育是其它教育途径很难替代的。

一、整体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引领课堂德育目标

学校应建立总德育目标——年级德育目标——班级德育目标——个人德育目标的整体框架,加强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班级和个人目标的制定。

首先,有效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大德育观是符合《意见》精神的新道德教育观,转变教师德育教育观念,提升德育渗透意识,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提升素质为核心的大德育观。

其次,有效引领学校教学中的育人目标。学科学习中: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知识底蕴;教育活动中:以多元的教学活动发展优异的个性特长;课堂教学中:渗透适应各学科教学的道德要求,塑造“自强不息的坚毅意志,自主自理的学习能力,自创自立的创造精神”的“三自”人格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知识+特长+人格”的育人目标。

再次,有效引导课堂德育目标。以往课堂渗透德育或可有可无,或各自不同,随意性较大,缺乏目标指引。大德育观的确立,引领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去,可知可感,有血有肉。

二、具体践行德育实践体系,提升课堂德育实效

学科课程既是知识技能也是道德价值观,课堂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也是道德价值观的传递。课堂教学中,践行大德育观必须抓住备课、教学活动和反馈三个环节,提升德育实效。

1. 备课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求要把握学科知识与学习活动灵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迪。其次,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悟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促进自身思想的逐步提高,实现“课”与“德”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活动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关键。

(1)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有效设计课程与教学环节,使学科教学、训练与德育融为一体,不牵强附会。如语文、品德等学科,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数学、科学等学科,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精神都是学生道德修养中不可且少的。艺术、体育等学科,更能陶冶情操,激发孩子美化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课堂教学注重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因学生思想状况这个“材”而“施教”,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启发、提高。如每次单元质量检测,我们均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孩子,反思拿到卷子的态度,你会骄傲吗?你会难过沮丧吗?你嫉妒吗?你有瞧不起他吗?我们抓住孩子的各种心态,用正确的心境去引导孩子。

(3)课堂常规培养道德行为。

首先,课堂中教师的榜样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率,日久天长让孩子跟着模仿。让老师的身教一点一滴让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其次,课堂中教育的及时、持续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表现,及时地、随机地、不断地对不良习惯和行为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这种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可持续性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其它德育活动无法做到的。

再次,课堂中道德规范的行为养成。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注重简单的课前准备行为培养,作业要求等细节行为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3. 信息反馈是寓德于教的深化。

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我们发现,学生的思想情况往往会在回答问题和作业中表现出来。因此,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作业这一渠道,获取学生思想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对他们进行帮助,把错误或者是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