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高效课堂
2013-04-29吕世林
吕世林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人类的生活法、教育法,是育人的普遍规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践行课程改革的灵丹妙药。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重庆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在创办育才学校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生活教育理论,并使这一理论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其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做就怎样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这里,陶行知先生强调了“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而提出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为此,他又成为国内第一个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要实现因材施教。第二,“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即为了“做”,而“做”的成功与否,则往往取决于行动的过程主题驾驭能力。因此,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应在“做”中学,要勇于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掌握,贯通知识,又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使“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第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单纯的教,学生的责任也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教与学都应该根据进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所以,“教学做”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在做上做,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教学中,我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颇有收获。
一、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和“学”与“做”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你进不来”,“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想法有创意”等即时性评价,或微笑着点头,轻抚学生的小脑袋,竖起大拇指、鼓鼓掌等动作,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充满自信并乐于学习。“教学做合一”提倡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形态。因此,课堂上,我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同时向学生学习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与学生一起“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师生通过共同的“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试运行,给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以日渐深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根据当前形势的快速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竭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主动的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既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我们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是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饶有兴趣的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他们的观赏、调查、讲述、写作等,并乐此不疲。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传统的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容器”。因此,我下教学中启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参与其中,体验参与的快乐,体验为人师的快乐。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首先给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汇报预习课文的情况,有分析重点句子的,有收集课文相关资料的,还有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 这5分钟既是孩子展示的时间,又是教师了解孩子预习情况的有利时机。孩子们在预习中收集了许多海峡两岸的动人故事,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使课堂更加异彩纷呈,知识面更宽了,学习主动性更高了。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受这一思想的启发,长期下去,将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由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支撑,我真正转变了教学理念,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听,已达到传播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在做中不断完善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1、行动;2、思想;3、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我把语文教学与学生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前,我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不同来源的资料贯穿于文本之中。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有了做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自我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