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散文语言的欣赏

2013-04-29何淑静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韵味朴素散文

何淑静

内容摘要:散文的语言要写得精炼、优美、朴素、纯真。阅读散文,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要深入体会散文的思想感情。只有深入地分析、思考,细心地体会,才能悟出散文的语言美,品出散文的真正韵味。

关键词:散文 语言 精炼 优美 朴素 纯真 韵味

散文讲求语言美。散文篇幅短小,既没有小说中那样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戏剧中那种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也没有诗歌中那种优美的韵律。作者就要借语言美来保持散文的艺术魅力。杨朔说他动笔时,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锤炼语言。秦牧说得好:“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

散文的语言必须写得精炼优美,朴素自然。精炼,就是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精炼,就是要做到言少意丰,“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语言精炼的典范,比如其中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噩耗,……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概略经过,勾画出请愿者惨遭虐杀的情景,揭露了反动政府凶残的面目和御用文人卑劣的嘴脸。不仅如此,而且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情和态度。文字之简短、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感情之强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警句的运用是语言精炼的一个突出表现,它易记、易诵,精辟、深刻,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语句是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使整篇散文的抒情性更强烈。读着这些警句,谁都为这些语句所感动,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情和音乐美,读起来能给人以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真正的语言要自然、朴素、纯真。杨雄在《法言·词神》中说:“大文弥朴,质有余也。”说的是好文章以朴素的语言为贵。朴素、自然、纯真的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语言技巧娴熟的标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言极为朴素自然,犹如忠厚的长者对孩儿叙说往事,侃侃而谈,娓娓动听: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样的开头,明白如话,富有情味,引人入胜。接着写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树叶里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以及蜈蚣、斑鸠……这些语言朴实纯真,亲切感人。

阅读散文,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要深入地体会散文的思想感情。欣赏,是高层次的带有综合性的阅读,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边读边全面地体会文章的美。也就是说,先求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

每读一篇散文,首先要理清这篇散文的思路,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抓住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重点,语句间的关联、呼应、过渡,开头和结尾,能起统领全文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以及记叙的线索,详略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这就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只有这样深入地分析、思考,细心地体会,才能悟出散文的语言美,才能品出散文的真正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

猜你喜欢

韵味朴素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隔离朴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秋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