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双基”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2013-04-29李小飞
李小飞
2013年4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培训在连云港市举行。笔者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课题开设了一节观摩研讨课。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到课后研讨,均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实施。从课后的專家点评和自我反思来看,再次印证了重视“双基”依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笔者现就这节课的“前世今生”作一梳理与反思。
先说说选题。本次观摩研讨课的课题由执教者自主选择。笔者选择了上述课题,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场合和培训的主旨。新课标中本课的课程内容较旧课标变化大,而且难度有所增加,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是一课,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却是两课的内容。教学时可以系统地进行王朝更替历史的学法指导,尝试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线索,体验、探讨、理解、感悟明清帝国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弊端,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中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一理念。
“基本知识”的教与学贵在严谨。历史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严谨性。学生没有准确、严谨的历史知识积累,就没有历史素养的发展。教师史学功底不足,就会出现对基本史实的解释性错误。关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新课标要求教师基于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对学情的恰当分析,对教法和学法进行科学预设,通过引入历史素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问题设置来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在执行中要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落实。
在新课标中,本课的课程内容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这就要求学生知道明清帝国更替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将明清帝国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初步掌握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在这里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时序性和线索性。
笔者对“明清帝国的更替”一目的学法指导是分为三步来实施的。即通过“人物竞猜”让学生知道历史人物、事件;以图文结合形式让学生知道都城变迁,学会用图;构建明清王朝更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历史时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汉、宋、明朝的君臣礼仪漫画引出加强专制统治的主题。通过“动脑筋”环节引导学生整理明清之前的统治者采取过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构建基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来加强专制集权的主线,引出本课的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师首先以“合作学习,自设自解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力量:列出措施;找一找原因,想一想有什么影响;记下困惑。在学习成果汇报、板书后,再以“举案说史”、“演一演”、“说一说”、“看一看”、“情境再现”等形式开展师生活动,学生广泛参与,体验、探讨、理解、感悟,最后整理学习成果,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对君主专制的多元认识。
从课堂生成应对看,学生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思维的发散性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师生的互动也比较流畅、和谐。
课堂教学是人的灵性作品,更充满着创造性。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因为其不完美,才不断激励着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孜孜以求。从课后研讨环节专家评课的意见看,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对笔者的鼓励,对这节课的教学给予了褒奖。他们认为这节课重视“双基”,上得实在;课堂抓住了“专制”这一特征,用教材教,突出了重点和骨干知识;课上得贴近学生,充分关注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以自己的亲和力和幽默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活动丰富,参与率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的“追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从史实到史料、史感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等等。但也指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是不是每节历史课都要联系现实?以古鉴今固然好,但是把一些观点强加给学生,符不符合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规律?再如: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加强皇权?原因何在?宰相制度废除和锦衣卫的设立,到底孰先孰后?还有就是“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皇帝专权弊端的”这一问题既然设置了,就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时间,不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草草收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多样的、无穷的,不能单纯以教师的“答案”为唯一标准。
突出基本史实教学的课堂是厚重的课堂,突出学生历史素养发展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上一节好课,是为人师者毕生的追求。笔者作为一名行知路上的求索者,充实并快乐着。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