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区域创新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

2013-04-29史安娜宋超

商业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区域创新国际经验创新模式

史安娜 宋超

摘要: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的创新之路各不相同,本文分析了美国原发性创新模式,日本“技术引进”向“技术赶超”创新模式,韩国主导产业创新模式,芬兰大型跨国企业创新模式,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创新模式的特征、路径,从政府功能、产业结构布局和官产学研结合角度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区域创新;创新模式;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2-18

作者简介:史安娜(1962-),女,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宋超(1988-),女,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软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02。 在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美国原发性创新模式、韩国主导产业创新模式、日本“技术引进”到“技术赶超”创新模式、芬兰大型跨国企业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归纳出相关创新模式的特征、路径选择,旨在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一、美国原发性创新模式

(一)美国原发性创新模式特征

二战后美国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路径,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创新模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政府主导创新网络有助于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政府、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间紧密合作与配合。

第一,美国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创新组织机构。1993年成立美国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由来自企业、大学、非政府组织的18名专家组成,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和建议。20世纪末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既表明整个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同时坚持国家创新战略的集体决策,以最大限度降低决策失误率 。

第二,在政府主导的创新网络下,形成了竞争高度自由的氛围。美国不仅制定了一系列反垄断的法律,还专门制定了有关小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小型企业在美国宽松的环境下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

第三,美国大学、科研院所是基础性研发和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场所,长期承担美国60%以上基础研究。自1980年美国颁布BAYH-DOLE法案以来,大学技术转让为美国经济做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市场上超过1 000种产品来自于大学科研成果。

2 政府强大的研发经费投入。美国是世界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实施“曼哈顿工程”项目奠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美国2006年研发经费为1 340亿美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62%,2008年增长至1 430亿美元。

3 企业、政府、高校创新联盟通力合作,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科研项目开发周期和经费开支庞大。由政府牵头建立政、企、大学合作的研发团队,大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基础性研究,企业专心于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任务,政府提供经费和金融、税收政策支持。这既有助于在基础研究环节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又增强了企业创新活力与动力。

(二)美国硅谷创新集群分析

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生产芯片的地方,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 000美元,以不到全美1%的人口创造了全美5%的GDP。美国硅谷创新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1 以高校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硅谷是一个高层次的智力库,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成果。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将千余亩土地租赁给高科技公司建立工业园,商讨新技术合作研发项目,开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先河。教学、研究和应用一体化迅速产生了丰厚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瓦瑞安、惠普、柯达等知名企业陆续进驻园区。高校与工业园内高科技公司原发性创新、应用技术、新产品市场化等方面良性互动,吸引了大批学术人才和创业能手;世界最先进的尖端人才的涌入,又推动了教学科研、学术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快速发展。

总第437期

史安娜:典型区域创新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

····

商 业 研 究

2013/092 完备的创新发展系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是硅谷成长壮大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外部创新支撑环境也是硅谷产业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美国拥有宽松、活跃的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挑战,存在着风险与不确定性。美国的知识產权开发与保护意识强烈,如硅谷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专利注册是保护企业核心技术和发明,保持公司竞争力的来源,也是硅谷创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拥有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风险资本是创新企业成长的营养源,风险投资公司则是企业创新的加油站。在企业创业初期,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机构及个人提供融资服务,为创业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等多方面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创新的成功机率。21世纪以来,硅谷平均每年吸引300多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硅谷的服务型企业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助产士,硅谷有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等服务型企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专门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日本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赶超”

(一)日本创新模式特征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进步是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弗里曼(Freeman,1992) 提出“日本创新体制是信息技术发展经验借鉴的首要对象”, 可见日本创新模式的世界影响力。日本创新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二次创新”。战后初期日本缺乏进行大规模原始创新的资源基础与条件,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从欧美引进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设备,为跨国公司进行代工生产方式,接触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在贸易合作过程中对先进技术进行开发改进,不断提高对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即“二次创新”能力间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人形象地比喻,当时日本人每引进100美元的技术,会用200美元来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并用创新出的专利技术赚回300美元。本田摩托车当时是欧美市场上的劣等品,本田创始人从德国购买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新技术消化、吸收,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生产出了久负盛名的高品质摩托车,实现了技术赶超。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主要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破坏性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在日本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应用性研究和工艺、产品的创新上,日本80%以上研发费用直接用于从事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9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发明的随身听(walkman)改善了音质效果,缩小了体积,可放置于口袋中随身携带,轻巧、精致、时尚,满足了日本时尚、潮流年轻人追求简单、轻松生活态度的市场需求,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要,在日本及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音乐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收益。

3 适时推行“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是逆主流商业模式而行的另一种商业模式,当大部分企业以主流商业客户为市场目标,开发研制满足这一群体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企业通过开发还尚未稳定,但具有其它特点的新产品服务,争取新的客户群,选择另一种商业模式,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破坏性创新”是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重要手段。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在美国发明,日本引进了基础技术,当欧美等国在豪华、多功能等产品特征上发展自身竞争优势的时候,日本企业却另辟蹊径,在精致、高質、节能等方面投入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稳定、高质量的产品赢得竞争优势,发展本国家电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及收益。

(二)日本创新模式成功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外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逐步增强。创新是提高资源效率的唯一途径,日本政府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1995年又将“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进一步巩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基于自身技术、经济基础,适时调整创新战略目标是日本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等国在晶体管、半导体科学、电子和光电子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带动了应用技术的发展,引领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作为技术追赶者,日本面对欧美等国技术领先者的技术控制和市场优势,将研发重点放在应用产品及工艺改进上,在对先进技术模仿的基础上,加大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断积累创新所需的技术条件与基础,实现“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到“技术赶超”的跨越。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日益强大,欧美等国对日本关键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日益严密,难以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所需要的尖端技术。原来以引进、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创新模式,已经无法为日本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因此,日本政府大力调整自主创新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20世纪末日本建立了自己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产品性能、生产速度的管理与控制,降低库存成本,突破了欧美以大规模生产方式取得竞争优势战略,奠定了日本世界技术强国地位。

三、韩国主导产业创新模式

(一)韩国国家创新体系特征

从20世纪中后期起,韩国先后推行了“以出口为导向”、“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知识经济强国的转变。据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统计,科学技术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90年代361%的平均水平,上升至本世纪初的415%,2009年接近50%。科技投入数量和强度呈现递增趋势,韩国2008年科技投入强度为347%,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前列,迈入世界创新强国之列。所以,韩国的崛起离不开韩国创新体系的支撑,韩国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完备的法律、政策支撑体系。政府制定、完善了相关科学技术法律、法规推动经济发展。韩国政府1982年颁布技术发展促进法,由科学技术部主导“开展一系列国家研发计划,包括先导技术计划(HAN)、创造研究项目(CRI)和国家研究实验室计划(NRL)等”,后来又制定了科技振兴法、技术开发促进法、技术开发投资促进法等科技发展法律。为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韩国政府制定了政府采购法,优先购买国内技术开发的新产品,以保护国内尚未成熟的市场。虽然这种做法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韩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最主要的是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和加速折旧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开发准备金可按收入总额的3%提取技术研发准备金,在以后三年内用于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改造、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和研究设施等,三年到期时未使用的资金,计入企业所得纳税。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对技术研发资金的需求,加速折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设备更新,有利于提高企业、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 政府、企业研发投入水平高。每年韩国大型企业维持着很高的研发投入强度,2007年韩国20多家大型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已超过180亿美元,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比例的60%以上,其中三星集团2007年的研发投入高达5亿美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是三星集团保持持久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另外,韩国政府重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政府研发投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韩国政府2008年8月颁布实施《李明博政府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划》,计划将研发强度由2006年的323%提升至2012年的5%,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又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投入比例由2009年的293%提升至313%,尤其是将扩大对个人和小规模基础研究的支援。

3 明确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目标。1982年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总统每季召开一次“科技振兴大会”,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标志着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转型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开始选择高科技产业进行创新突破,采取“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1989年制定了《尖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微电子、半导体、光纤技术重点推进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纤维等领域,1991年制定了“G7工程”,以核反应堆和超高集成半导体等应用技术为研究对象,2001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大力发展通讯、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纳米技术,开始向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产业型国家迈进,2005年8月韩国政府又确定20项“国家有望技术”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技术,2008年8月颁布实施《李明博政府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划》,通过重点发展7大科技领域和构筑7大科学技术培养体系,力争使韩国在2012年跻身世界7大技术强国之列。

(二)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模式

1 韩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国向知识强国的转型,电子信息产业是重要的突破口,1972年韩国政府颁布《技术发展促进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正轨。鉴于国内市场需求狭小,韩国政府推行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国外市场,20世纪90年代起,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韩国IT产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9%,贸易顺差为130%,2006年韩国IT产业出口额达58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91%。据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4月底,韩国IT产业成品出口额比同期增长了436%。目前,韩国已成为世界四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之一,成功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2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路径分析,技术的引进和赶超是对韩国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路径的典型概括。20世纪中期韩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环境,主要从欧美等国引进先进技术,采取集成创新的形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与水平。20世紀70、80年代,在某些环节展开进行研发与设计活动,开始对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赶超,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实现了对欧美先进技术的跨越,许多产品、技术获得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用为国际标准,成功完成了对欧美等国的技术跨越。

半导体是企业实践技术引进—技术赶超的典型案例。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国开始为美国进行半导体代工生产(OEM),即为跨国公司进行中间产品组装或者核心零部件生产的方式,参与国际贸易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引进和购买美国相关技术,进行必要的技术积累。20世纪70、80年代,韩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实行技术赶超,政府与三星、LG等企业通力合作,开展对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工作,1992年与美国、日本共同研发出了64M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技术,1994年自主开发出256M D-RAM,实现了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赶超,成为世界半导体存储技术的领先者。后来新一代半导体基础技术开发项目实施于1996年,成功开发1G D-RAM,2001年4月又最早开发出4G D-RAM,成为世界上存储技术最强的国家。21世纪以来,除了存储技术,韩国大型电子通讯企业CDMA和WCDMA也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四、芬兰大型跨国企业创新模式

(一)芬兰国家创新体系成功的原因

1 人性化基础教育支撑。芬兰拥有世界上强大的教育资源,从20世纪末开始,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开展国际学生评量计划,对全球50多个国家15余万中学生持续、定期进行素质测评。2008年结果显示芬兰学生不仅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拥有出色表现,而且在自然科学等科目的表现使其成为世界上“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差异小,整体质量高。芬兰主张对学生进行“人本教育”,对学生不束缚,而是针对个性不断修改、提高。这种人性化基础教育体制,强调推出个性化产品,为芬兰培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意识的企业家。

2 重视创新产学研一体化。

首先,芬兰构建起了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联盟,各创新主体之间分工协作、运转有序。企业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承担主要科研活动及市场推广活动。政府加大对创新链的支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宏观引导及财政支持作用,政府每年研发投入比重约占研发总投入的30%;同时还将重大科技发展项目纳入国家计划,与企业共同投资,成果归企业享用。高校、研究机构是企业的知识合作平台,将近50%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通力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内部框架支撑。

其次,重视创新成果商业化、市场化。芬兰政府不仅建立了独特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重视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创新成果市场化组织机构—芬兰贸促会,帮助企业推广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市场化。该组织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0余个出口中心(我国有8个出口中心),跟踪研究当地市场创新需求,捕捉相关市场信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2010年12月底,芬兰贸促会带领芬兰部分中小企业来到我国四川地区进行投资测评,扩大海外市场,他们是芬兰创新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

(二)诺基亚自主创新模式

1 诺基亚成长历程。1865年诺基亚公司的原型费雷德里克芬造纸厂在芬兰赫尔辛基北部成立,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及新市场业务的开拓,兼并了附近的橡胶厂和制造电话、电缆的芬兰电缆厂,产品种类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不断增加,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为橡胶、机械、电缆等综合供应商。1960年以新的光线电传输为新业务拓展对象,开始了诺基亚技术转型之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巨大的市场需求召唤技术创新,诺基亚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层作出了向通信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992年后由传统的橡胶、机械、电缆等传统制造业,发展成为经营计算机、电子消费产品和电信产品的高科技公司。转型初期,企业发展几经波折,曾出现过严重亏损,为集中力量发展通信技术产业,诺基亚将橡胶、机械等制造业转移或者独立出去,集中90%的人力、物力进行移动通讯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及开发,企业进入了迅速成长、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诺基亚公司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通信业务在企业营业额份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5%。20世纪90年代初起诺基亚公司迅速成长,1998年生产出世界第一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21世纪初期,诺基亚通信领域的营业额已达到90%,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份额达到30%,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升级。

2 诺基亚成长之路特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信息技术产业兴起,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移动通信产业、光纤产业代表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诺基亚的战略领导者马蒂阿拉呼特敏感地查觉到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果断调整主营业务方向,将主营业务产品由传统的橡胶、机械制造转移到新兴的移动通信产业相关产品,由简单制造业转型为通信企业设备供应商。20世纪中后期,诺基亚刚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时,采取了以“小企业制胜”的经营发展之路,当诺基亚势单力薄,无法与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大型企业相比时,时任总裁的马蒂提出了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法则: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生事物,果断做出移动电话研发的创新战略,推出市场需求旺盛的通信产品,带动和满足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2)自主创新是实现技术赶超的主要路径。诺基亚的成长主要依赖企业自主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占领、拓展新市场,自主创新的成功离不开对企业对技术、资本基础及发展方向的判断及把握。在企业转型初期,面临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市场占有额和强大的研发基础,诺基亚采取分割传统业务,集中90% 精力进行移动通讯器材和多媒体业务研发和自主创新活动,在关键环节取得竞争优势是诺基亚成功的重要来源。

(3)充分利用北欧良好的创新外部环境。 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企业根植的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诺基亚自主创新、成功转型离不开北欧市场环境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起,北欧各国陆续发布了针对模拟移动电话的北欧移动电话系统,解决了移动电话跨国漫游的障碍。另外,北欧移动通信行业与欧洲大陆采取同样的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行业标准。因此,芬兰与欧洲各国联系交往日益紧密,成为推动诺基亚成功的有利因素。

五、启示

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政治结构、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创新模式。我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传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政策。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策法律的支持

美国自主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国家重点创新战略的制定,到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重大创新攻关项目资助,到各项创新配套政策、措施的颁布,都体现出政府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引导者。仿效美国,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制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良性发展。其次,逐步提高创新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市技术研发机构的补贴,设立专项研发经费补贴项目,鼓励企业在重大、关键发展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建立企业创新动态补贴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对不同等级的企业实习差别补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税收比例,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社会负担,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培育加快培育创新资金市场,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增加对企业研发的投入。第三,完善自主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法律、咨询服务。韩国政府在法律上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活动,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政策与法规,尤其是通过立法的强制力对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规范科技经费流通管理机制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现有制度安排还未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情况下,建立、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推动自主创新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形成,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金融服务、风险资本管理服务咨询与技术服务;完善研发服务业,开展风险资本管理与控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减少企业的身份识别和差别待遇,鼓励国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在宽松、公平的环境展开公平竞争,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竞争优势。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创新是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率的重要来源,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才有发展前景并获得经济回报。从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来看,生产的首要目的是消费,企业生产的商品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偏好、习惯及支付意愿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扩展到宏观层面,市场需求是决定任何商品使用价值能否转化并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旺盛的市场需求是降低研发风险,推动产业内部企业竞相开展研发活动、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内在动力,也是扩大生产规模、改进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工艺、生产过程、功能与生产管理组织制度等,提升產业结构层次的重要来源。韩国政府选择了产业关联度与渗透性强,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加大对基础研发、产品设计等领域的投入,而且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研发主体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以实现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跨越。长三角是我国要素禀赋基础较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借鉴韩国创新路径经验,选择若干个主导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就可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升级,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美国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尤其是高校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培养和供给具有一定素养的劳动力和消费者,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创新过程的源头,是连接教育、市场及新技术的媒介。美国校企合作平台比较完善,高校在刺激新知识产生及实现新知识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十分突出。以此为鉴,建立、完善我国、区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盟,对提高自主创新产出率和成功率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这是自主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我国劳动力丰富,具有良好的投资、社会环境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但依旧没有摆脱产品生产在价值链低端盘旋的状况。我国企业应基于自身的技术基础,提高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最终实现对先进技术的“技术跨越”,以达到技术领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饭沼和正.从模仿到创造——处于转折点的日本技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陶良虎.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模型[J].江海学刊,2008(2).

[4] 周程.以市场需求支撑技术创新[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4).

[5] 吴晓园,丛林.政府创新补贴、TFP与中国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2012(8):64.

[6] 江沿.后发国家自主创新中的政府作为—试述韩国、芬兰的成功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创新,2007(4).

猜你喜欢

区域创新国际经验创新模式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郑州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