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与控制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2013-04-29张亚伟李香红
张亚伟 李香红
摘 要:交通管理与控制课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特点是内容多,学时少,技术性和综合性强,对实践要求较高。现行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从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现状入手,笔者探讨了新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运用,以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认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课程授课过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是必要的。
关键词: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44-02
一、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现状
河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6年,专业较新,学校在人才引进与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等方面均给以倾斜,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自2008年开设以来,经过4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已经建设成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包括绪论、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三部分,共17章62节,根据大纲要求设置3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8学时,实验课4学时[1],内容多,学时少,常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容量大、技术性及综合性强、实践环节要求高等的状况[2]。
综上可知,要使学生能够全面了交通管理设施的设置、交通控制配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唯一解决途径。
二、新型教学方法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的运用
(一)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交通管理部分的重点在于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法规、原则等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掌握交通管理设施的科学配置,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交通管理涉及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设置的方式方法,如步行管理、停车管理、交叉口位置的设置、道路标志标线的设置等,并灵活运用在实际交通方案设计与优化中。这部分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理论知识难度不大,但技术性及综合性较强,且对实践环节要求很高,因此,学生易于从表面上掌握,往往出现“眼高手低”,到实际运用时不知所措的局面。
因此,此部分的授课不易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自学与启发引导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又能保证教学内容较大信息容量下的教学进度。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采用简单易懂部分设疑引导学生自学,重点难点部分启发引导配合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比如道路指示牌和标志牌的高度和宽度设置不同,通过先向学生设疑,提出“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引出一些概念和一般设计原则,并补充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加强理解。后面在讲解控制配时时也可采用此授课方式,让学生走向讲台给大家讲解配时过程,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
2012年即将过去,首都北京的治堵指导意见实行了将近两年,效果有目共睹,并不明显。相对于首都的“首堵”现象,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城市之一的香港,却能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症”。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介绍香港的人口、车辆与交通概况,道路设置、规划、公共交通运行状况,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经验等。
香港总人口约70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高达每平方公里21000人。在香港注册的61万辆车辆当中,有64%是私人载客汽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276辆车辆行走。据统计,香港每天共有1100万人次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来往各处,其中89%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为了避免人车混流和减少车辆相向运行造成的不便,香港多年来大力修建各种有利分流的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了12条主要的行车隧道(包括三条海底隧道)、1000多条行车天桥和桥梁、6000多条行人天桥和400条行人隧道,使人车分流、减少了车辆无隔离相向对驶,既保障了行人的安全,也加快了车辆的行驶速度[3]。
香港解决交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管理。香港的大部分路口只能直行和左行(其行车方位与内地相反),主要交叉路口严格进行交通灯管制。自行车在香港虽法律并未禁止其在路上行驶,但因没有专用车道,除了极个别上门送货者使用外,几乎见不到有人在街上骑自行车。行人过马路则必须按照信号穿越斑马线。香港的马路边不允许随便停放车辆,一旦发现惩罚很重。这些就保证了香港的车辆能够高速行驶,道路和路口的通过率很高。
通过案例中对交通管理知识的成功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的客观需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管理中各项设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研讨式实践教学
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现场观测和实地调研,结合调研和分析,开设与课程讲授内容相配套的设计课程,尤其是把认识实习、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充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
公共交通优先除了公交车以外,在我国的中小城市还是以自行车居多,自行车优先通行管理成为公共交通优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程理论内容和实习环节的关系,预先安排学生在交通管理与控制开课之前到部分大城市如深圳、广州等地进行认识实习,让学生获得交通管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优先交通管理一章,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实习见闻,分析优先交通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在随后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根据自行车的特点以及自己周边环境的路网形态等,模仿深圳、广州等实习地点的做法设计自行车专用道,并鼓励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提出缓解路面辅路机非混合严重的多种解决方案,集体讨论每种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最终确定最优方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效果良好,也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四)案例剖析式教学法
交通控制部分是以信号交叉口的配时方案设计为核心内容。该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教学难点较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通常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仍然难以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若照本宣科式地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多数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易受挫伤,也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造成讲授过的内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面对相关问题时仍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案时,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本市塔南路—和平街交叉口作为典型剖析案例,尝试采用典型案例剖析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点化解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教学效果反映较好。
塔南路为焦作市主干路,双向四车道,和平街为主要商业街,双向两车道,塔南路—和平街交叉口车流量和人流量都较大,高峰时段经常拥堵,交叉口的服务水平较低,笔者曾指导部分学生对该交叉口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期的交通流量和信号配时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此处南北向道路的信号控制为三相位的信号控制,此交叉口信号周期为145s;东西向信号控制为单一相位的信号控制,信号周期为128s。根据交叉口配时理论分析,认为该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周期过长(配时周期一般不超过120秒),造成路口对车辆造成的延误增大,经过对此处高峰期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析计算后,建议信号配时周期及各个相位的绿灯显示时间为:信号配时周期为120秒,南北直行绿灯为60秒,南北左转为20秒,东西直行为25秒,东西方向的左转为15秒。同时发现,高峰期塔南路上左转弯车辆很多,目前的三相位配时方案不能满足通行要求,建议采用专用左转相位的四相位信号控制方案。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学生既理解了信号交叉口的配时方案合理设计的重要性,又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和设计方法,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五)借助专业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交叉口管理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交叉口改善设计更是交通组织优化中的重点及难点。但过去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相位、绿灯间隔时间及绿时差等知识点。而VISSIM 是款微观仿真软件,可以对很多细节的交叉口改善措施进行演示,如增加进口道车道数,优化周期长度,改善相位控制方案及交叉口内其他渠化措施等,借助VISSIM软件完成交叉口信号控制的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交叉口是城市路网中的赌点,车辆在交叉口处的通行效率决定着整个路网的通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机非混行的现状,拥堵交叉口的改善设计一直是交通工程领域的重点及难点[4]。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交叉口改善的设计思路和要点,首先以大量的交叉口改善设计案例做教学素材,然后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人民路和塔南路交叉口作为典型的交叉口改善实例,提出延宽进口道和进行左转渠化方案,提高交叉口高峰时期的通行能力,最后,利用VISSIM进行交叉口改善设计的效果演示,让学生们形象地了解各类通行条件及交通量状况下交叉口改善设计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引领学生到实践中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该课程的课堂讲授,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变革,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变得生动、深刻,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3]苏剑,杜丽群等.香港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及其对内地城市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8).
[4]翟忠民等.道路交通实战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