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2013-04-29侯智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9期

侯智林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已经过了几次修订,对存在的一些不足予以了纠正,但由于一些原因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真阅读后将所发现似有不当之处例举,仅供参考。

一、军机大臣品级问题

必修1第4课第18页:“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表述很简短,但所说“军机处有官无吏,而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与史书记载出入较大,值得商榷。

《清史稿·职官一·军机处》载:“军机大臣,(注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区其名曰大臣,曰大臣上行走。其初入者加‘学习二字。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之。”[1]

以嘉庆元年为例,七名军机大臣中四名为大学士,而嘉庆十五年,四名军机大臣中三名为大学士,嘉庆年间已无地方官入值军机处了。我们知道,清朝大学士乃“居六卿之首”、“勋高位极”,难道说品级不够高吗?

若从品级上考察,“在雍正朝时,多以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入值军机处;乾隆朝入值军机处者基本上是二品以上的官员;嘉庆朝也多以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入值军机处,此后遂为定制”[2]。亲王也有入值的例子,如咸丰初年,恭亲王奕也曾入值,辛酉政变后,还为总理军机大臣。清末,亲王领班,遂为常事。总之,“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3]。

由此而知,入职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是品级官衔很高的“亲臣重臣”。若说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值得商榷。

二、明代君主怠政时间问题

必修1第4课第17页:“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表述很简短,实则不符合历史事实。

皇帝没有召见大臣和皇帝没有上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朝是君主处理政事的一种方式,而召见大臣则是君主处理政事的另一种方式。

明宪宗成化朝,荆襄流民问题;明世宗嘉靖朝,大礼仪之争,庚戌之乱;明穆宗隆庆朝,隆庆开关、与蒙古的隆庆和议;明神宗万历朝,万历三大征等都是在大臣参与、皇帝决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因而皇帝是召见大臣参与国政了的。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熹宗上朝或者召见大臣时间确实不多,在重大事情处理上,皇帝通过对大臣意见的了解,作出最终的裁定,君臣之间仍然是有沟通、交流与联系的,说明皇帝仍是国家权力的核心。

明孝宗弘治朝,“君明臣良,极一代治功之盛”[4],孝宗“留心政事,优礼大臣,每赐召对,几如古之昼日三接”[5]。大臣中“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濬;刑宪则有闵珪、戴珊”[6]。可见弘治朝人才济济,但这需要皇帝慧眼识珠,即皇帝需要了解臣下,从而证明明孝宗还是经常召见大臣。明孝宗还“开经筵”,“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谕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谕德王华日讲文华殿”(资料来源同上),可见明孝宗君臣之间交谈甚多。

按保守估算,明孝宗在位18年,而从明宪宗到明熹宗为163年,除去孝宗朝,合计时间为145年,没有160多年时间。

综上所论,“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皇帝不上朝、没有召见大臣与太监权力越来越大没有必然联系。明世宗、明神宗没有上朝,没有出现宦官弄权局面,而明宪宗时期的宦官弄权,并没有明武宗、明熹宗时期严重。笔者认为,宦官弄权取决于皇帝本身,而不是历史沉淀的积累,否则,出现的就该是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局面。

三、江西是太平军西征重要夺取目标

必修1第11课第55页:“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在西征军夺取地盘中,教材竟没有出现江西,实为不合理。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徽、江西、湖北三省沿长江自东向西。在太平军西征中,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镇。1853年6月10日,太平军攻克安庆,9月29日,克九江。1854年2月16日,西征军第三次攻克汉口、汉阳,6月26日,第二次攻克武昌。与此同时,西征军分兵进入湖南。可见,太平军西征是沿长江而上,先后攻克安徽安庆、江西九江、湖北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等重镇之后才进入湖南与曾国藩湘军交战的,而没有跳过江西。“太平军西征战争胜利,控制了长江两岸武昌、九江、安庆三大重镇,取得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的大部分国土,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势力的物质基础。”[7]故,教材中“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就不合史实了,可改为:“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江西、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

四、辜振甫担任职务

必修1第22课第104页插图配文字如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左)与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右)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笔者据此可知,辜振甫担任职务为海基会会长,但据《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记载:“1990年11月21日,台湾中介团体‘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辜振甫为董事长。”[8]海基会所设法定代表人为董事长,而非会长。

由此可知,辜振甫担任职务为海基会董事长而非会长,故教材为误,可改为:“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左)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右)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

五、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时间

必修1第22课第104页:“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而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记载:“1991年12月16日,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9]其明确无误地指出,海协会成立于1991年。故,教材所说为误,可改为“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六、荀子教化思想观

必修3第1课第5页:“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但荀子著作中却记载:“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10]可见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来教化而非仅仅用礼乐,故教材所述不可取,可改之。

七、《和平法令》颁布时间

选修3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40页:“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提出了《和平法令》。”此句虽简短,但却不符合史实。

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11月6日晚,起义开始。列宁来到起义司令部,亲自领导起义。到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开幕……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由此而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11月7日,当天,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第二天,即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选举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据《外国历史大事年表》:“1917年11月7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举行,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选出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1]苏维埃政权和《和平法令》均在1917年诞生,并非于20年代,而教材中说,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和平法令》的提出在20年代,与史实大相径庭。

八、孔子尊崇时间

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第24页:“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所有君主,不论是贤君还是昏君,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谥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此句虽然简短,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并非在封建社会每一王朝和所有君主中都得到尊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按照儒家学说施行分封制,而施行了法家提出的郡县制。秦始皇所赏识的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中央集权学说也为秦始皇采纳。“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动。”[12]法家思想在秦朝占据统治地位。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事件也充分说明,秦朝是非常排斥打击儒家学说的,孔子地位在统治者心目中显然是不高的。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初几代统治者推行道家“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曹“参之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13]可见,黄老思想确实对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窦太后(汉景帝母——笔者注)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14]黄老思想在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15]之后,才在董仲舒建议下推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儒家学说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孔子地位才得到提高,尊孔运动才应运而生。

九、清初受封靖南王爵位者为耿仲明

选修4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14页:“因配合清军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军抗清斗争而受封的‘三大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但靖南王耿精忠并非“因配合清军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军抗清斗争而受封为“藩王”。

“耿精忠,靖南王继茂子。顺治中,继茂遣入侍,世祖授以一等精奇尼哈番,尚肃亲王豪格女,封和硕额驸。康熙十年,继茂卒,袭爵。”[16]可见,耿精忠是袭爵,而非受封。

受封靖南王爵位者为耿精忠祖父耿仲明。耿仲明“天聪七年五月,从有德来降,上(清太宗——笔者注)礼遇优异,授以总兵官……,崇德元年(1636年),封仲明怀顺王。……七年八月,命隶正黄旗。……顺治初,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复从豫亲王多铎西讨李自成,移师定江南……与明将杨国栋战於牛皮滩,大破之;克衡州、祁阳、武冈诸郡县;获明将郭肇基。皆仲明功也。(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赐金册金印。”[17]由此而知,受封靖南王爵者为耿精忠祖父耿仲明,而非耿精忠。同年“十一月次吉安,(耿仲明)自经死。”耿仲明子耿继茂于顺治八年(1651年)袭靖南王爵,“(顺治)十七年(1659年)七月,改命移福建”。

由此可知,耿仲明在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怀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因镇压农民军和平定南明有功而改封靖南王,为清初三大藩王之一。顺治八年(1651年),耿仲明子耿继茂袭爵。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爵为靖南王。

十、三藩之乱前,三藩势力没有进入广西

此外,第14页教材中记述三藩“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也不属实。“(孔)有德所部诸将,线国安功最高……累擢广西提督,驻南宁……”[18]驻守广西将领为孔有德部将线国安。“康熙五年,(国安)以老乞休……乃授(孙)延龄镇守广西将军,代国安统有德旧部。”[18]而孙延龄为孔有德女孔四贞之夫。《清史稿·孔有德传》记载:“崇德元年(1636年),封(孔有德)恭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有德定南王,授金册金印。”[19]由此可知,孔有德和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在清初都是平起平坐的藩王,势力各不相干,广西是在孔有德一派势力控制之下。直到三藩起事,“(孙)延龄举兵反”,广西才落入三藩之手,故三藩占有广西不合史实。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清史稿·职官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

[2] 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历史教学,2005(11).

[3]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印本,1983.

[5]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牟安世.太平天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 陈崇龙,等.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0] 荀况.荀子·性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外国历史大事年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12] (西汉)贾谊.新书校注·过秦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 (西汉)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上海:上海书店,1988.

[14] (西汉)司马迁.汉书·外戚世家.上海:上海书店,1988.

[15]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上海:上海书店,1988.

[16] 赵尔巽.清史稿·耿精忠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

[17] 赵尔巽.清史稿·耿仲明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0.

[18] 赵尔巽.清史稿·孙延龄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

[19] 赵尔巽.清史稿·孔有德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