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

2013-04-29马巧高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权力

马巧高

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立意,并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个立意,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该如何确定主题立意?又应如何突出这个立意呢?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课题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活泼的史料,讲解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盛况、意义,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自建立的背景、过程、内容、意义,最后概括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并指出该制度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在整个设计中,各部分内容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主题,更没有凸显出主题的立意。教学主题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旨和核心,主题立意是教学主题所承载的核心功能或目标。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价值观的确定和深入的历史理解、多元的人性关怀。在教学设计中,就教学立意而言,我们应淡化学科的知识目标,而突出教学内容所承载的能力培养和独特的学科情感与价值导向。并且,这个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注的,而是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而自然生成和凸显的主题价值。下面,就以本课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价值观的层面上确定主题立意

“课标”要求的内容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这个表述中,共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层次(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能力层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价值观层次(通过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内涵,由此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独特价值)。在这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是第三层次的铺垫和基础,第三层次就是本课内容的主题,要据此确定主题的立意。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看,本课内容是开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这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选择和确立的问题。如何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民主制度,本课内容的主题就是立足政治制度探索的过程和具体内容来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内涵,其立意是理解政治文明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认识不同政治文明的独特性价值观和多元性特征,进而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对政治道路的自主性选择。这个主题立意既开掘了“课标”的内涵,也契合了历史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就政治制度而言,其核心主题是理解该制度的内涵、特色及其必然性,主题立意是承认与尊重不同政治文明的客观存在。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并行不悖的。2000年9月6日,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这样一个主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凸显这一立意。但在听课中却发现,有教师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识记相关的史实(新政协会议的内容、《共同纲领》、第一届人代会、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等),在讲到政治制度的特色时,也只是将三大政治制度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真实性的特征。最后,附带提到了这样的特色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至于怎样的国情并没有讲透,更谈不到核心的立意了。该课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主题不明,立意不高。从教学的主题来看,应侧重“理解”,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理解”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内涵和必然性,而不是将这一主题肢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史实。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教学主题取舍教学内容的问题,要以主题立意来统领和选取史实,不求各部分内容的平铺直叙。比如,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重大事件确实很重要,但根据教学主题,教学中应突出其与民主制度相关的内容,如《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的理论基础)、民族独立(政治前提),而不是把新中国成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条件,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意义等内容都一一详细介绍,否则就淡化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千头万绪,最后只能停留在识记史实这一低层次的学习上。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方面,三大民主制度是其典型表现,但不需要平均用力,可以以一个制度为范例进行重点探究。如可以立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色、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此为例来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另两大政治制度进行学习,这既紧扣了主题,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主题的领悟,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认识感悟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依据历史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立意,通过问题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延展等方式,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主题及其立意

主题立意确定以后,就要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既要通过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直接突破主题;也要通过设置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尤其是设置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冲突和比较辨别中深入理解主题;更要在对主题内容的延展和扩充中提升对主题立意的认识。对主题立意的理解,应是探究过程中的自然领悟和渗透,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说教。如本课,在探究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提供史料,创设情境,直接探究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因。如,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不是简单和空洞地告诉学生该制度的突出特色是“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等等,而是通过提供以下史料,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和深入理解。

材料一,国家权力是按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这样一种逻辑序列展开的,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一府两院”根据权力机关的委托行使部分职权,权力的运行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人民有权纠正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偏差。

从人大制度的外围来看,每逢各级人大开会时,同级政协也召开会议,对人大所讨论的重大问题、人事安排提出意见与建议。从人大制度的运行来看,各级人大十分重视民主协商。……通过缜密的程序规则,将分散的选民意见和局部利益通过人大代表这一中介纳入到特定场景,以程序的正义性(参与者平等、自由讨论、协商达致共识)求得结果为所有人所接受的合法性[1]。

材料二,2006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努力改进、逐步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将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形式之一,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2]。

材料三,官僚政治……主张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并利用行政监督,保障政府各部门的有序运行。官僚政治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一方面服务于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体,另一方面,又对皇权发挥着某种制约、监督和补充作用。……以“大一统”传统来说,君主专制是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它一方面在形成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政治腐败、动荡的重要根源,并在实践中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着人性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以官僚政治来说,它一方面对实现社会的规范管理、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本身具有的繁琐化、程序化、官僚主义弊端,往往也十分突出。……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3]。

材料四,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4]。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一、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性,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制度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权力集中制和权力委托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色。通过阅读材料三、四可知,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对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借鉴与创新,是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必然需要,是我们执政党借鉴他国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这要比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好得多。

2.立足主题,在比较和认知冲突中深入理解教学主题及立意。本课可以将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代议制进行比较,理解各自的“特色”,从而对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进而深入理解“政治文明融通性与独特性,借鉴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这一主题立意,形成尊重政治文明多元性的价值观。

围绕上述四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在权力的产生和建构问题上,尽管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制度,但都体现和保障了各自的民主政治,对此,你有何看法?

图片一是中国的权力结构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决议、决定。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图片二是美国的权力结构图。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各部门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彼此没有从属关系,但又必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赋予一个部门的权力由其他两个部门加以制约,以此防止滥用权力。图片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其地位和参政权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图片四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两党制,通常是每隔四年进行一次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或竞选总统成功的一个政党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掌握行政权,但不一定同时掌握立法权,具有立法权力的议会下议院的多数席位很可能被在总统竞选中失败的另一党占有,竞选失败的另一个政党成为反对党,监督或牵制执政党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权力结构是民主集中制,美国是民主分权制;中国是权力委托制,美国是权力分立制;中国是选举基础上的民主协商制,美国是选举基础上的竞选制。由此看出,中美虽然民主形式不同,但都紧扣民主的精神与原则。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政与建设的积极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美国的民主政治也保障了美国的稳定与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传承文明、顺应潮流与彰显特色的结果,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是借鉴、创新与立足国情的结果。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这个教学主题,也逐渐形成了“应包容不同政治文明”的价值观和立场,避免踏入狭隘民族主义政治观的泥潭。

3.对教学主题进行纵横延展,进一步提升主题的立意。如,在学生理解了本课的主题立意(“理解政治文明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认识不同政治文明的独特性价值观和多元性特征,进而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对政治道路的自主性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引向深入:在自主选择和发展我国的政治道路时,遵循了哪些原则呢?提供下列史料供学生参考。

材料一,这种“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的权力逻辑,既沿袭了马克思的部分代议制原则,也继承了卢梭的某些观点。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来源,构成主权者,这是卢梭和马克思的共同主张;代表大会将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委托给由它产生的“一府两院”,并对其进行监督,符合卢梭的“政府是主权者与臣民之间的中间体,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观点。并且,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委托给“一府两院”,超越了马克思“议行合一”的最初设想,是我国借鉴了苏联1936年的宪法体制[5]。

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1]。

材料三,近年来,选举法进行了多次适时修改,不断完善选举程序和进一步推进选举民主。包括规范代表名额和分配,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对代表候选人扩大提名权、改进介绍方式,完善投票选举程序等[6]。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共就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民主执政理念。这理念,是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就发展起来的。中共认识到建立新中国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依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在政治体制和具体制度上,应完善民主集中制[7]。

通过对上述史料的分析可知,我国的政治制度根植于经典政治理论和思想,立足国情,借鉴、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渐进完善,延续政党的传统执政理念。通过这样的延展,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加深了对主题立意的理解。

上述史料都是紧密围绕本课的主题立意而选择的。每节课都应凸显主题立意,这是由学科特点和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如,在学习《中国现代的外交关系》时,我们就要凸显出“中国为何会确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国的外交活动有何意义?”这个主题立意,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更不是依据时间顺序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实践活动。再如,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应确立的主题立意是“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是本课内容的灵魂所在。从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说是“伟大”的(抗战力量);从近百年来民族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来说是“伟大”的(抗战结果);从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贡献来说是“伟大”的(世界贡献)等等。这既是本课内容的主题立意,也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思维指向。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

[2] 叶小文.直面十八大有感.中国青年报,2012-11-26.

[3] 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光明日报,2012-05-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李伯钧.选举法及所确立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国人大网,2010-03-22.

[7] 郭溪土.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及其实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民主权力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权力的网络
好民主 坏民主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