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养麝活体取香 麝香永续利用之路

2013-04-29李乐怡

创新时代 2013年9期
关键词:活体麝香研究所

李乐怡

在中外闻名的都江堰旁,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驯养繁衍野生动物,开展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著名的四川养麝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四川养麝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占地面积217亩。现有职工68人,其中科技人员24人(高级8人,中级16人)。该所学科配套,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完备的科研设备和生产设施。下设动物营养、繁殖育种、疾病防疫、分析化学研究室。附属都江堰养麝场、马尔康养麝场、黑熊繁殖示范场、实验动物场。四川养麝研究所是经国家科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我国唯一一个专业从事人工养麝的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人工养麝的种源基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和生产康香的基地”,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被国家计委、科技部列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四川养麝研究所所长蔡永华介绍说,麝俗称香獐,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麝科,麝属,共有五个种: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雅麝、黑麝。

野麝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国为最多,从东北的长白山到青藏高原,遍布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20余个省区。国外在俄罗斯的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麝香为成年公麝香囊腺分泌干燥物;麝香分为“毛壳香”和“香仁”;香囊为包皮腺的囊状衍生物,紧邻于尿道开口处,位于肚脐和尿道开口之间。

“猎麝取香”无异于竭泽而渔

麝香以其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等特有功效而著称。具较强的抗炎、镇痛、强心和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双向性影响等作用,属四大动物香料之首,也是很多高级化妆品的原料。我国人民用麝香治病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有2000多年历史;用途广泛:在《中药成药处方集》中收集的需麝香的有295种,多为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片仔癀、云南白药、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无不是我国金牌中成药,国家重点保护品种;用量大:我国是产香量最大,用香量最多的国家,年需求量在1000公斤以上。

两千多年来,麝香的来源依靠“猎麝取香”,由于滥捕乱猎的过度捕杀,致使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时野生种麝200~300万头,年产麝香2000公斤上下;下降为2001年不足10万头,呈岛屿状分布,完全处于濒危状态,野生麝香来源枯竭。2003年2月,国务院将麝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面禁止猎捕麝和收购麝香的行为,中药生产所需天然麝香全部从现有库存或人工繁殖所获的天然麝香中解决。

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技术应运而生

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家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贮存食物、开展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如中药材的种植、家畜饲养、养鹿等。1958年,为贯彻国务院“变稀有名贵中药材为家种家养”的指示精神,在四川省的马尔康县建立了养獐试验场,同期在四川省理县米亚罗、陕西镇坪、安徽佛子岭建立养麝场。开展人工养麝试验,在60年代中期取得了林麝、马麝的驯养、繁殖、活体取香技术的成功。现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山西等省养麝种群有4000多头。

由于麝具有胆怯、孤僻、急躁、机警和灵敏等习性,通过50余年的驯养,现已能在人工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繁衍,持续增长,能接近于工作人员。人工养麝主要是运用自然交配、单公群母方式进行繁殖,四川养麝研究所在增长速度快的年份中,年平均配怀率82.03%,最高达94.00%;双胎率79.13%,最高达89.43%;仔麝成活率79.45%,最高达91.67%。并取得了人工授精技术的初步成功,建立了完善的谱系档案,具有案可查自繁自养8代以上。

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四川养麝研究所掌握了成型的活体取香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完成了从人工保定到取香、保存及取香最佳时间的全成套技术,取香时间仅十多分钟,取后不伤麝体,无痛苦,取后再生,不影响繁殖,平均取香年限为10年。

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是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养殖世代繁衍,活体取香不伤麝体,取后再生,改变了“杀鸡取卵”获取天然麝香的落后方式,是实现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最为积极有效的途径。但遗憾的是,人工合成麝香现还不能完全替代天然麝香的药用价值;用合成麝香完全替代天然麝香还需要时间。

人工养麝是把双刃剑

蔡永华所长告诉我们,首先,由于政策限制,养麝实际上无利可图。麝香作为名贵商品,为了保护野生麝资源,国家一直做出很多限制措施。麝香受限销售,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制约了人工养麝的发展。

其次,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人工养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进程缓慢。人工养麝研究除获国家“六·五”攻关计划经费支持,解决人工养麝饲养、繁殖、常见病的防治后,其后未能再进一步获得国家专题攻关研究经费的支持。产业化发展所应解决的不同生理时期的饲料配制、产仔成活低、麝香单产低、育种、规模化养殖的疾病防治等问题未得到相应研究解决。

再次,养麝方式的不合理性也制约了人工养麝技术的发展。一是各养殖场、户,对养殖群体没有合理的淘汰机制,不论老少、是否具有生产能力,均养殖到死,增加了养殖成本。二是各养殖场、户人工养麝种群结构均为公母仔各占三分一的养殖结构比例,但是仅仅公麝产香,所以在一定的群体内,产香总量低,产值小。养麝的公与母仔的最佳比例为6:4。

最后,养麝技术缺乏交流、种群隔离。我国人工养麝研究在全国不同地域同期进行,各地的养殖模式和方式各异。很少有专题研讨会进行技术交流,几乎没有种质交换行为,各地养麝技术在低水平下重复,由于国家保密制度的限制,四川养麝研究所的现有技术基本上未对外推广。

蔡永华说,养麝50年来,四川养麝研究所对当地生态、野麝活捕、饲养管理、驯化繁殖、疾病防治、泌香机理、家野麝香质量对比及活体取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野麝能人工饲养、世代繁衍、永续利用。衷心地希望国家在人工养麝的科技投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利好政策。

猜你喜欢

活体麝香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麝香保心丸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活体器官移植,你怎么看?
麝香保心丸
勐腊毛麝香化学成分研究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