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世界——班级文化建设的哲学回归

2013-04-29张小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班级世界生活

张小飞

一、生活世界与班级文化

1.生活世界的概念阐释——教育学的视角

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成是一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并且可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1]。在他的哲学体系当中,生活世界是一个超验(先验)性的概念,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的、直观的、主观的自然态度的世界”[2]。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解释,就是一个没有“所谓客观科学的真理的衣服”的世界。这个哲学的、过于抽象的解释显然不能照搬到我们的教育学当中。为此,我们需要树立一个自己的、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生活世界的解释。事实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我们现实的、可被感知到的日常生活世界而独立发生。但是,如果把教育仅仅回归到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生活世界,就会陷入无限的机械重复当中,这样的生活世界是没有未来的。同时,现实的生活世界也不是全部都是美好的,各种丑恶和不良现象都时有发生。因此,教育回归的生活世界就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实然”生活,它还需要一个方向,就是我们需要追寻和实现的“应然”生活。易连云教授说“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活动中的有效结合,也就是人自身,回到人‘真实的的生命活动之中”[3]。这种“理性的超越”就是一种应然的生活世界。檀传宝教授也解释说“教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主要反映的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超越性品质,表明的是教育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本质内涵”[4]。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幸福生活,实质上就是指我们的“应然”生活。由此可知,应然的生活世界不是我们预先设计好等待着被实现的目标世界,实质上它代表着一种方向。如果我们将其理解成一种目标,那么就陷入了“叔本华式的谬误”: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生活就意味着生活本身结束了;如果我们又无法去实现它,那么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据此,教育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不仅仅意指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还包含了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性超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诉求和一种方向。

2.生活世界下的文化与班级文化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要素所构成。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但是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直走到了今天,还涵盖了人类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因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文化都是极其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某种文化的气息,但是我们却很难说清楚这种文化到底是什么,大有“百姓日用而不知”之义。法国心理学家莫尔斯提供了一组分析数据,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思想文献中就包含了超过250个文化定义。文化一词的滥用使文化与其他与之相类似的词语发生混淆,也人为的增加了对文化理解的难度。其实,将文化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种认识上的偏离。美国学者约翰·H·霍尔和玛丽·乔·尼兹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文化的另外一扇门,“像文化这样含义丰富的词,我们不能指望单单通过仔细的界定就可以把握其真谛。定义文化,并且由此将其变成一种与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精妙之物都不同的“东西”是错误的”[5]。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认为文化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6]。这个看似复合而成的定义实质上指出了文化是特定群体(如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是人类所有生活方式的总和。胡适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梁漱溟也提到“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7]。所以,文化就是一定社会民众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它立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同时又反映着一种价值观,指向未来生活。

班级文化,实质上就是班级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班级中学生的生命活动全部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但是班级文化的意义不止于此。班级文化的种种隐性教育价值使得班级文化不仅在反映现有的生活世界,更使得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去改造现有的生活世界,体现它的育人功能,实现“理性的超越”。这两点才是班级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所在,也是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二、基于生活世界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

1.对学生生活基础的忽视

首先,班级成员原有的生活基础没有得到重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创造性,一个是继承性”[8]。学生在走入班级之前,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某种文化氛围的熏陶,而这种熏陶就是文化的一种继承。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之上,不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基础和发展程度来谈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使得所有的文化建设成为无根之萍。其次,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9]四个方面来建构班级文化,客观上忽略了各个生活圈之间的交叉影响。班级文化在生活中生成,这里不仅仅是班集体内部的生活,学生的家庭、社区乃至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当这些影响显现在班级生活中时,它就影响着整个班级文化的生成。再次,生活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着。任何文化也都是在动态中生成,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从班级文化的结构来分析班级文化的建设,将班级文化分解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这种思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文化看成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静态的预见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可能影响,却看不到生活世界是在变化中延续着,以及变化的生活世界对这几个方面的反作用。因此,这种思维既没有呼应班级原有的生活基础,又不能体现班级文化应有的生成性特征,最终使班级文化的建设成为纸上谈兵。

2.对班级文化育人价值观的偏离

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思维范式有着明显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当中借鉴的痕迹,但是两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班级文化对学生有一种隐性的教育意义,有育人的功能。对企业文化来说,它形成、发展、变更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都是资本,能够促进更好的资本运作增加企业的利益就是好的企业文化,反之亦然。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突出的是制度管理,在此之下的人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但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它的育人功能,人也就是学生在班级当中属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就是班级存在的目的,班级文化也是为此才有价值。虽然现有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确实提到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立足点并非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发展和对现实的超越,而是像建设企业文化那样将班级文化的建设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控制,而且这种手段现在还有被看成是目的的嫌疑。这样的班级文化研究完全悖离了教育的宗旨,无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不论是实然的生活世界还是应然的。

3.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遮蔽

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班级文化的主体必须也必然是学生,否则就构不成班级文化。文化的主体是人,班级文化的主体就是一个个的学生。是学生的生活铸就了班级文化,是学生自己生成了班级文化,学生永远是班级文化生成的主体。虽然目前有的口号是在强调“自主管理、自主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但实质上学生仍然只是等待被改造的对象,就像是厨师手中等待被处理的初级食材。班级文化的建设成了班主任和校领导指挥下的“系统工程”(指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在这样的“系统工程”当中,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听话”,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如此,学生的主体性在哪里?学生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吗?被遮蔽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紧紧地限制住了。

三、回归生活世界——班级文化建设旨归

1.生活基础的回归

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任何脱离生活的班级文化研究对于生活本身来说显然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班级文化只能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生成。首先,以班级学生的原有生活为基础。任何阶段的学生都不是一片空白的走进教室,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各自的生活世界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历程,形成了个体化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才使得学生可以恰当地交流,班级生活得以展开,班级文化才能有条件地生成。其次,学生并非只生活在有限的班级中,同时还是学校、家庭、社区的一员。班级文化虽然在班级生活中生成,但是学生的班级生活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不同的生活圈都对班级文化的生成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同样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最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回归生活世界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不考虑到种种新生因素的作用。因此,回归生活基础还要求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2.价值诉求的回归

如果说生活基础的回归是在彰显实然生活世界的的意义,那么价值诉求的回归就要突出应然生活世界的指向作用。价值诉求回归应然的生活世界旨在为回归生活世界的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一个价值基础,“规定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斥诸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和建设性的适应,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11]。因此,要摆脱企业文化对班级文化的错误导向和将教育管理本身看成是目的的思想误区,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迫切需要回归到两个层面。第一,我们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人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他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他的发展方向是多位的而非单一[3]。正是这种无限的发展可能为人的价值存在提供了基础。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这些价值。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将学生都看成是具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个体,去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第二,我们需要坚持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实现它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功能。教育中的管理永远都只能是手段,不能成为目的。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还需要以学生为基础,要将学生本人看成是目的,不能以教师、班主任或者其他人的喜好为考量标准。否则,学生的发展程度再高都只是作为实现别人目标的工具,根本就没有学生自己生活世界的参与,自我的价值便不存在了。

3.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和,与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而要在班级文化中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接受书本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人、整体的人,是一个拥有着独立思想的认知体,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我们也需要一种明确的教师观:教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人。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在精神上指引学生前进发展有着更加伟大的意义。尤其是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承担着旁人无可代替的责任。学生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就随之形成相应的班级文化,但是无论教师多么重要,他们始终都将作为一个辅助角色而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才是教师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可以说,正是教师的辅助角色衬托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被认可,班级文化才是学生的班级文化,才能诱发学生的共鸣,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

[3] 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檀传宝.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5] [美]约翰·H·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 海国华.积极构建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中国教育学刊,2008(8).

猜你喜欢

班级世界生活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漫生活?阅快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不称心的新班级
彩世界
生活感悟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