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有枝头冒新芽

2013-04-29赵钧

WTO经济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本期导读:时间进入7月,预期中的调整如期而至,但格局上却呈现出一种国有企业、行业组织、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众人拾柴、并驾齐驱的现象。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尽管步入淡季,但仍然“总有枝头冒新芽”,报告发布量也一举刷新同期数据。而受此影响,关于国内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牛熊分界位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模糊。

关键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行业报告

常规的判断趋势拐点的方法通常不在上涨的趋势中去分析哪个点位是最高点,也不在下跌的趋势中去分析哪个点位是最低点,而是去分析上涨或下跌的趋势是否会结束。同样道理来看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尽管如笔者月前所预料的那样,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在进入7月份后将迎来一个零星发布、相对低谷的蛰伏期,但若此就将7月作为2013年度报告发布的熊牛分界位显然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至少从数据来看,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量并未出现预期中的跌入谷底,反倒是呈现出了淡中见旺的态势。根据监测的数据显示,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下称数据统计期内),国内各种社会组织共发布社会责任报告44份。尽管这一数据与此前报告密集发布的数月相差甚远,但仍高于2013年1月份17份与2月份的35份。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的对比则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从最近三年每年7月份报告的发布量来看,2010年是9份,2011年是14份,2012年是21份,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全年占比来看,2013年7月份的报告发布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扬。种种迹象表明,有关国内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是否存在分水岭以及大致时间节点的讨论,也将由此推后,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

基本面:众人拾柴,淡中有旺

不得不承认,社会责任报告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猛,几乎每年都会取得一个大的进步和跨越。但由于受企业性质、文化背景、规模大小等因素的限制,这种进步和跨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成功,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发布中做得并不好,甚至广受诟病。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激发民营企业踊跃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热情,如何在更深的程度上增强民营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认同感,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推进我国社会责任事业纵深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尽管无论是从笔者的印象还是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民营企业从来没有成为报告发布统计榜单中的主力,但所幸的是,情况正在逐渐好转。数据统计期内,包括红星美凯龙、隆力奇、新华制药等16家民营企业发布了2012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首度占到了月度报告发布总量的36.4%。

同样在统计榜单中大幅跃升的还有在华外资企业。数据统计期内,共有11家外资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外界主动披露企业的履责绩效,这也创下了单月外资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之最。对于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尽管时下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多数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却是社会责任理念客观上最初的示范者,也是强化社会责任的积极推动者。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它们自身也赢得了更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组织继续作为一大亮点延续到了本月,除了继续发挥组织平台作用之外,行业组织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也日益注重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如,2013年7月26日,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变发布了汽车行业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并表示将进一步构建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等指导性文件。除此之外,包括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重庆市银行业协会、内蒙古银行业协会也都发布了2012年度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

综合来看,在时间进入7月以后,尽管预期中的调整如期而至,但从格局上看却呈现出一种众人拾柴、齐头并进的局面。笔者甚至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起了国有企业、行业组织、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互相促进、并驾齐驱的报告发布秩序,亦才真正代表着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之真正成熟与蓬勃。

话题:

是什么让社会责任报告成为面子工程?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下已进入活跃期。通过网络搜索,各种类型的公司形式内容各异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让人目不暇接,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如何?多数专家认为国内企业缺乏战略CSR意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了公关工具,公信力不足是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

今天是龙文教育,明天是中国节能,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你方唱罢我登场,近段时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呈现一派热闹景象。从5年前的几份到今年一千七百多份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增长可以说世界领先,但质量上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甚至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员工权益的内容部分完全一样。

自从2007年以来,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规定,鼓励央企和地方国企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出于对来自各方压力的回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由之而来的一个后果是,很多企业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做一个面子工程,通过罗列企业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来宣传企业形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变成了一个公关工具。对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国企是出于配合政府政策的动机,民企出于市场和客户的要求,被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占了绝大多数。还有一类企业特别是非上市公司觉得只要做了就行了,没必要那么高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能力上的不足,即有的团队不太了解如何去编制CSR报告,用一些材料编辑拼凑而成,实际上写报告时,通过内部访谈、外部调研、对话沟通利益相关方是一个重要过程,报告仅仅是当中一个产出而已。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瓶颈。

编辑 赵钧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新时期浙江省外资企业转型升级探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