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龙

2013-04-29郭锦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郭锦祥

中国人似乎历来对龙有一种偏执般的喜好,让人不可思议。

大凡平民百姓,哪怕自己长相很一般,也总希望能生个龙眉凤目、龙心虎眼的帅气英武儿子;儿子天资平平,也还是奢求他说话描述事物能活龙活现、惟妙惟肖,写字签名能笔走龙蛇、龙飞凤舞,读书考试能荣登“龙虎之榜”,参加工作能成为同事同行中的“龙头老大”。万一生的是女孩呢,还是希望她将来能找个“乘龙快婿”。

实际生活中,他们也往往喜欢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雕龙画凤,吃伙食巴不得龙肝凤髓、龙心豹胎,做生意巴不得门前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托人找关系也总是攀龙附凤,一时攀不上,跑跑“龙套”也无所谓,到老了,拄着龙头拐杖,心里也觉得踏实好多。这样还不够,干脆给众多事物取个带“龙”的名字,什么龙虾、龙眼、龙车、龙马、龙穴、龙潭、龙亭、龙须菜、龙爪槐、龙井茶、龙须面、龙门吊……有的甚至自己就改名叫“成龙”、“天龙”、“吉龙”、“海龙”什么的,似乎这样才舒心。

普通百姓如此,君王天子该免俗稍微清醒点吧。谁知他干脆自命“真龙天子”,说自己是“龙神”,样子是“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住的宫殿叫“龙宫”,睡的床叫“龙床”,并且作为专利,他人不得冒用。自己是真龙,儿子自然就是“龙子”了,继承龙位就顺理成章了,于是“龙权”就要永远垄断下去。当然,也有求贤若渴的天子,愿意遍访卧虎藏龙之地,寻求龙翰凤翼般的人才,并称他们为“卧龙”,让他们能一飞冲天,泽及百姓,但这样的君主为数不多。

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个个都喜欢龙,似乎不多沾点“龙光”、“龙气”,心理就不舒服。他们都那么喜欢龙,可是“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是副什么样子呢?它值得人们这样去攀附、追捧吗?

其实“龙”根本就不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只是人们臆想中的一种灵异性的动物罢了。即便是有关它的种种传闻,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令人不可置信。

就其外部形象而言,有人说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也有人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还有人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而有的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却是:“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单就爪子而言,有二爪的、三爪的、四爪的、五爪的。这就告诉我们,它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我们通常看到的“龙”的形象,都不过是道听途说、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罢了。不过不管怎样,它都是一副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凶样子。反观中国古代崇尚和谐、什么都遵循表里如一的文化传统,人们信之敬之的神灵应该是一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样子,而龙的形象却与之大相径庭。相较之下,“西方龙”无一不是恶魔化身的文化内涵似乎更趋合理。而其它动物,无论是忠厚善良的羊,老实勤恳的牛,还是热情奔放的马,它们的形象都深受人们喜爱;它们在中国古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都充当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与龙相比,它们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相接近,更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更值得我们去崇敬、讴歌。

就其起源而言,有“神异动物说”,有“图腾合并说”,有“天象树神说”,有“恐龙遗记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另外,“鲤鱼跳龙门”也即“鲤鱼化龙”的说法由来已久,那简直是所有普通百姓的最大的愿望;可“小蛇化龙”、“龙蛇混杂”的说法也让人深信不疑,因为龙蛇本是一家,所谓“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是也;而“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说法也时有所闻,似乎龙马之间也有某种渊源,“龙马精神”中龙马并称,加之《西游记》中“白龙马”本来就是龙,这种种说法又似乎更增强了“马即龙”的可信度。

我们常常又听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似乎只有龙才可以生龙,可我们也总是羡慕“龙凤呈祥”般夫妻和美,真不知这般神圣的龙怎么可以与凤有跨界乱伦之举。况且龙与凤配,龙是雄性的一方,须知这凤本也是雄性的呀,莫非龙就是灵异界开“同性恋”之先河的始作俑者?而汉高祖刘邦之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生出刘邦的传说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关于其本领,一方面众多人相信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能腾云驾雾,鸣雷闪电,兴云布雨,开河移山,法力无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人们又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似乎浅水中龙什么本领都没有,如果真的如此,“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该不该相信呢?

另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天下人以“龙”称物、以“龙”命子、望子成“龙”久已成风,民间元宵、端午佳节舞“龙”戏“龙”之风历久不衰,周处之流有着伏虎降龙之技艺甚至屡有“屠龙”之举,“强龙不压地头蛇”早已见怪不怪,这些到底是对至上“龙权”的崇敬还是绝妙讽刺呢?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关于龙的正面积极的记载传说确实不少。《易经》第一卦“乾”卦,便对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其中“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给人以哲理的启发。除此之外,历朝历代都不乏龙的神话传说出现,黄帝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之说;夏禹之时,亦有神龙以尾画地成河、疏导洪水之闻。

但与此同时,恶龙为祸传说也屡有耳闻,毕竟“龙争虎斗”是常事,“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事都时有发生。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对龙王的形象作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就开始出现反面角色。据说中国不少地方以“龙”字命名,就与恶龙肆虐有关。像“黑龙江”,就因纪念黑龙帮助除掉为祸的白龙而命名;四川九寨沟的“卧龙湖”,也因表彰小白龙恶斗大黑龙而命名。

看来有关“龙”的文化确实太复杂、太混乱、太矛盾,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崇拜的图腾,有着太多的匪夷所思与不可思议,我们也似乎很难因为“龙的传人”这个称谓而自豪不已。当然,既然大家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也就叫吧,“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祖先这么传下来,我们又何必为此背上包袱呢?毕竟“龙”身上也确实融合了太多的神秘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也蕴含了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价值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不过我们还得时常提醒自己,“真龙天子”的时代一去不返,过于攀龙附凤似无必要,望子成“龙”之心也不必过切,即使真的“龙”出现了,兴许我们都会是“好龙”的“叶公”,唯恐避之而不及。须知让自己好好做“人”,让孩子成“人”才是第一重要。

(作者单位:湖北武穴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