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听课评课的质量
2013-04-29王朋宾
王朋宾
听课是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和上级领导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常抓不懈的工作。评课是听课后的例行公事。领导们总是关心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可谓煞费苦心。目前学界对上课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已成系统,而对听课、评课尤其是如何提高听课质量却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与研究。我们认为,听课、评课本身的质量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常见现象
大多数学校的听课、评课教研模式都是在教研员或学科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听课者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既没有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关系,也没有像授课教师那样紧张不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授课教师作评价的任务,大多数教师不会在课前设定观察目标,最多是把授课教师的板书抄在听课本上,认真的听课者也只是把授课教师的步骤、流程记下来。
有的学校实施校级干部蹲点高三听课制度。这些领导听课,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任教学科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领导因此被教师戏称为“万金油”,教师们对领导的评课不以为然,很显然,这就失去听课、评课的价值。
有的听课是带着为了完成任务的态度,必然是应付,草草了事;有的听课是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理念与做法;有的听课是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真正进入听课的角色。为听课而听课,为完成任务而听课,只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干扰了别人的课堂。
例行公事的评课,就是过分地关注教师的“教”,课后交流的反思的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方面。而学生的“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后评价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另外,这种传统的评课只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却没能追溯到本节课所蕴含的教学理念。
(二)新型听课、评课策略
先看两个经典案例。
2004年浙江省绍兴市举行了初中《科学》(浙教版)优质课比赛,参加比赛的14节课中有6节是“大气压强”,如何让同一课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听课前,评委会提出了课堂观察目标的参考问题:如何引入课题;如何提问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巩固练习等等。观察目标明确后,听课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改过去那种“旁观者”的身份。有位优秀的听课教师把课堂观察的重点锁定在课题的引入上,他记下了6位教师引题的每一个事例。听完课后,他把6节课的引题概括为三种方法,即媒体展示法、实验演示法、问题驱动法,并指出6位教师所举事例的共同特点,指出这些做法的可借鉴性。
宋运来老师,江苏南京市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一位有思想的年轻教师,活跃于教育在线等各大教育网站,文章在《中国教育报》等杂志上发表。他在听完学校数学教研组推出的14节数学公开课后,没有急着去评价教师的课堂,而是别出心裁,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去反串了一堂数学课,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去诠释新时代听课、品课的境界。他从这14节公开课中看到了当前数学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第一、老师太像“老师”,学生太像“学生”,课堂上没有师生、生生的心灵碰撞。第二、数学只从黑板上、多媒体上学来,学生没有把书读懂,没有读出数学课本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于是,宋老师精心准备,选择了一堂公认为难度很大的数学课进行反串教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发表了宋老师的反串教学案例《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随后编辑部以“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为话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接着《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学管理》、教育在线等报刊网络媒体也进行了争鸣。
宋运来老师把平常的听课,“玩”到了最高境界,“玩”出了新意,也“玩”出了创意。把一个学校平常的听课活动推向了整个中国教育以及全部教师如何笑傲现代课堂,如何整合各门学科资源的现代教学大讨论。
经典的案例给我们如何听课,如何提高听课的质量以有益的启示。
①转换角色。
听课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任何一位领导或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心态进入课堂,跟随上课者的思路,完成课堂之旅。
②课前预设目标。
授课教师课前要备课,听课教师课前也不能没有任何准备,要认真研究听课内容,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活动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评价。
③梳理课堂细节。
摒弃传统听课只关注教师的“教”,努力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要求听课教师在每听一节课后至少追问一个教学细节,或教师提问,或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或学生活动的次数,或实验方式,或多媒体使用方式。这就迫使教师思考课堂里每一种教学行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其背后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要求教师从课堂的外显行为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
④学会“品课”。
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品课,不仅要品出课堂的优点,或创新之举,或智慧火花,还要品出课堂的不足与失败之处,然后反观自己的教学,反观自己存在的问题,既提升别人,也提升自己。正如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教师听课要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课后及时向授课教师讨取授课感悟,认真聆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就必然会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
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什么是科学化的评课?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评课应包含“评”和“课”两大部分。“评”,即评课主体;“课”,即课堂教学。评课就是评课主体对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对“课”的评价已有很多研究,在此不再赘述。只想强调一下“评课主体”)
“评课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参与听课的所有成员,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听课者、听课学生和执教者。听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察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体验者;而执教者既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又是一名特殊的“听”课者。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哪一个主体缺失,评价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一节课,必须先问问学生的切身感受,看他们收获几何。看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是否都有帮助。还要问问学生这一节课是不是老师常态下的“真实”的课。教师上课就是平常的上,只求有实际效果。不管谁来听课,心里只装有学生。要看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问题,看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否有帮助。那种心里只有听课教师,甚至是取悦于听课教师、领导的“作秀”课、“花架子”课应该被打入“另类”,立即叫停,甚至要上升到执教者人格(诚实与否)的高度来认识、评价。
评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流程最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效率最高化。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接受最有价值的知识,感受最深刻的体验,建构更多的经验。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的质量亟待提高,意义确实不可小觑啊!
(作者单位:江西彭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