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周梅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作文教学

周梅娟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笔者给出了三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读促写 心理建康

随着时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一词内涵的理解与认识逐渐深刻、全面、到位,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性的完美结合,现代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健康的研究较为重视,而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滞后、不够深入。本文就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稍作研究,供同行参考。

作文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心灵多方位的拷问:拷问他的思想,拷问他的精神,拷问他的自我存在的价值!

只要是内心真诚的一次“颤动”然后把它诉诸于文字,便可以是一次深刻的写作。语言的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而写作便能将自我的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它是自我对话的书面表达。通过内心深处那个沉睡的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使其转醒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一个假面具后真实的自己,发现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事实上每个人多少有些分裂,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悟性由晦暗到敞亮的过程。而语文教学要把这种对话得以外显,作文则是一种最集中、最深刻、最自由、最广泛的外显方式。

所以,从写作的固有属性而言,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的几种方法对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关注自我。

审美阅读往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和心灵的对话,需要双方敞开自己的心灵,倾注全部的生命意识,以达到最终的交融和同构。阅读作品、阅读生活不仅是对作者及生活的关注,更是促进读者由他物进入自我的一个契机。通过生活中萌动的生命意识激起学生关注自我、思索自我的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是一篇语言清醇、意蕴浑厚的杰作,在审美阅读中,不同的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作了创造性思索和创造性的表达,因其切入的角度不同,其语言文字也带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阅读引发的作文实践和自我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萌发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给剖析自我、提升自我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完这篇美文后许多学生对此分别留下了自己的语言感悟:一位同学说:“《月迹》勾起了我对过去一个个中秋夜的想念,也勾起了我对未来的一个个中秋夜的憧憬,继而我们依稀看到了母亲斑白的两鬓”;还有同学这样写:“如梭子般穿行在城市里‘如机器般按部就班,如计算机程序般生活着,却将最重要的给丢失了,快将他找回来吧,顺便也带回自己的安宁”,这位同学在此开始反观社会及自我是其萌动的自我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在滚滚红尘中迷失了自我,在喧嚣俗世中挤干了灵性,这是现实的灰暗留在了这位同学图式里的底色。他希望在静静的夜晚,欣赏弥漫天空的月亮银辉照亮自己的方向,这正是他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见,这两位同学,因阅读这一契机开始反观自我:思索亲情,即是自我的一次认识;思索存在意义,即是为自我的超越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一次人心的净化,伴随着类似的思考,这也是一次自我的回归,为孕育人格、涵养生命作出了第一步。

在学生习作中,还曾有这样的一篇文章一起了我的深思:一位学生由冷风中一位瘦弱的劳作妇女,艰难的劳作身影引起沉思:瘦削的身躯为何能担起沉重之物?柔弱的外表下为何藏着一颗坚毅的心?谁使她坚毅?谁使她执着?莫非是那响彻心灵的婴儿的啼哭?是儿女在耳边亲切的呢喃?”在这一篇作文中,学生开始关注生活,思索亲情,由此引起了他对自我的关注: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孕育自己生命的母亲担负着怎样的责任?

(二)以“活动”为载体,在作文中培养非智力心理素质。

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国庆的两个长假,都是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好机会。其实,让中学生作调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作一次,他们就会觉得比写作文要有趣得多。去年五一节,有个学生为了调查假日人们都喜欢做些什么,便来到热闹繁华的东门老街。一个上午,陆续问了二十个路人,最后得出结果:四成人会选择旅游,两成人喜欢购物,两成人愿意呆在家中享受清闲,另有两成人的选择五花八门。该生的调查不仅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且从这次的调查中,切身体会到与人打交道的滋味。

学生的调查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小区居民对上网态度的调查,小摊、菜市场、超市蔬菜价格的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减负看法的调查……这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写作素材,且对他们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评改”为基础,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写作是一次自我灵魂的洗涤,它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自己在残疾后心理历程的回顾与自省,坦诚地表达了他自身对人生的感悟,正是这种思考与创作,实现了其人生境界的一次超越。他在地坛公园的黄昏里经历了苦痛的寻思:“我是谁?我打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为何要活着?我能活成什么样?我为什么要这样活?”对人生哲学层面的沉思,及对人生存在意义的了悟使其战胜了肉体上的苦痛,超越了肉体上的残缺,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超越。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一般初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事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总之,写作这一关照自我心灵的过程,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六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作文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基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大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研究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