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呈现

2013-04-29韩红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审美性备课课堂教学

韩红云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笔者把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课题之一,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紧扣新课标,丰富和深化备课内容,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一步坚实的努力,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美”,从而更多地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关键词:课堂教学 展示成果 审美性 备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十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走近学生,和他们聊学习、聊生活,聊他们的烦恼与困惑。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既没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也没有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后进生则更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课堂的旁观者,而不是学习者。期终考试时,不但许多后进生进步不大,还有许多看上去踏实学习的学生也没能获得期待中的进步,这大概是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尴尬的现状。

要改善此种缺乏活力的学习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既可以体现出教师组织设计的良好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所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美化课堂教学,是将语文教学引向良性循环、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让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

首先,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提出课堂上要探究的好问题。

当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关注点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关注点作出及时的反应。在收集学生的问题时,笔者时常这样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自己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探究;而学生忽略了的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则要适当补充,使课堂不偏离根本的教学目标。

其次,认真对待每一次探究,一定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笔者在每节课开始时,都会把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在每节课前进行板书提示,并组织讨论研究。通常,笔者先让学生解读,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文中的深意。比如,笔者在上《滕王阁序》时,有个学生问:“这么好的文章,王勃真的是即兴发挥,一挥而就的吗?”这个问题本来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却可借此去深入体会王勃在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情感。于是,当笔者带领学生尽情领略了文章的写景之美、抒情之美后,便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堂的伸发点,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这篇辞赋很可能是王勃提前准备的。笔者再由此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王勃准备这篇辞赋用了多长时间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最终又达成共识,这篇文章不但可能是王勃提前准备的,而且准备了还不止一个晚上,更大的可能是,那些经典的词句,是他在长期郁郁不得志又不忘重展抱负时、在学问上刻苦砺练、在情思上不断涵咏、在沉浮不定的命运中不断体悟才铸就成功的,而滕王阁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的欢宴场景不过是他借机抒怀的绝好场所之一。可以说,即便没有滕王阁上的一挥而就、语惊四座,也会有他日登高、抒怀铸成千古文章之时。所以,不管是宿构的还是即兴的,都可称得上是千古佳话,名士风流!经过如此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对《腾王阁序》之成因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了解了成因,也就很好的体悟到本文的思想感情了。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场所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并不多,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学生往往过于害羞、声细如蚊,展示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看到学生上台展现的场景。但笔者认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是让学生害怕,却又让他们激动,让他们渴望的地方。如果,这个平台充满了真诚的鼓励和期许,那学生还是会积极参与合作的。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常把展示的内容定位在对教材的阅读感悟上。比如学一个单元前,让学生先自选本单元的一篇文章,谈对该文某一个方面的感悟;再由教师翻阅学生的阅读心得,选其中一到两篇有新意有思考的,事先与作者沟通,并对他们的阅读心得做简单的指导与补充,让他们进一步完善,并鼓励他们能大方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课堂教学时,留出一个教学板块,让这一至两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阅读心得。因为事先准备充分,而且得到了教师的指点与肯定,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地演讲完自己的心得。时间用得不多,但台下的反应却格外积极。笔者从大家的笑脸和热情的掌声中看到,展现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在阅读心得的小演讲中,笔者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同学上台一次,只不过,有的同学要多加辅导、多加鼓励罢了。

三.让语文课堂富有审美性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

首先,要以审美的眼光解读课文。在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中,有一种倾向是注重知识点的理论化、系统化阐释。所以,还没有充满情感地体悟文章,就要学生得出准确的中心思想;还未提示学生如何去体悟作者构思的精妙,就先要求给课文分段;还没去揣摩文段中含蓄的意蕴,就要求学生得出段落大意……似乎只是想把所有的文章都转变为层次分明、文意明确的段落说明。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得“表达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指出了什么”等等概念化的东西。也许本该是充满审美体悟的一课,现在却只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句子含义等等概念,学生的审美需要得不到满足。课堂不是欣赏课文、探究课文,不是与作者隔着时空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是无意识地伤害了美、肢解了美,学生怎么会真心实意地喜欢课堂、青睐我们的课堂教学呢?所以,教师必须要以审美和欣赏的眼光来营造我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其次,要拓展课堂,让教材的外延丰富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有饱满的求知欲,对探究、体悟人生万象都很有兴趣。如果语文课堂没有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学生会学而无果、学而无获,如果语文课堂没有适当的拓展、延伸,将一些与之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入课堂,那学生也体会不到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所以,一个充实的、精彩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知识开放、知识交融的课堂,教师应找到适当的拓展点,引入一些典型的素材,同时,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课堂的感悟走向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评价。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拥有更多的精彩,更受学生的欢迎。

四.让课堂内容更充实更厚重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在不断的积累备课素材,积累教学经验。的确,社会在发展,教材也是常备常新。教师唯有不遗余力地充分备课,才会让我们的课堂避免流于程式,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教条化、概念化,才会让课堂的角角落落都闪现教师引导、教师组织、教师点评的智慧与真知灼见,才会让学生在流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悟到求知的愉悦。当一个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必定会激发他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必然会促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那么,除了紧扣教学大纲,把握知识重点和难点外,教师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增添我们课堂的魅力呢?

笔者认为,那就是教师的备课。教师的备课内容之一,是提升自己的知识底蕴,以严谨真诚的求知者面目,给学生以人格的熏陶。

语文课堂所选用的课文,大多是历经岁月淘洗筛选出的名篇佳段。作者深厚的学养、不平凡的经历,成就了非同寻常的诗词歌赋,岁月的积淀,更让文章或诗篇展现出精深博大的文化底蕴。如果,教师不通过阅读、学习,去进一步体会教材的意蕴,势必会使得课堂上的品味、感悟流于浮泛。教师都知之不多,何能引导学生体悟更多?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以终生阅读的习惯为课堂带去源头活水,同时,也给学生带个好头,亲近阅读,言传身教,举手投足间都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备课内容之二,则是多方面搜集教学素材。比如某篇辞赋的影音素材,与某课相连的图片,与某诗相关的字画,某篇小说的影视剧资料,对谋篇课文的新锐评论,紧扣时事和时代精神的写作素材……课堂上越是展示新鲜生动的材料,学生越容易产生审美的愉悦和思考的兴趣。

备课内容之三,教师要实现教学知识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日常教学中,要使知识点体现得更有序、更合理。同时,又要能够带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专题化学习与研究。教师要多做题、选题,使给学生练习的题目更典型,更符合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有逐渐进步的成就感,又能体会到教师清晰的思路,又能感到知识点的相互融汇与整合,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进行一项事半功倍的学习,而不是事倍功半的摸索。

让学生青睐课堂教学是一门大学问,是教师们应长期探索的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刻苦磨砺才能形成的教学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同时,也在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何尝又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呢?

(作者单位:湖北大悟楚才高中)

猜你喜欢

审美性备课课堂教学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