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
2013-04-29郭剑英
郭剑英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后,作为主干课程的幼儿文学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基于中高职衔接,单一的幼儿文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小课程体系,包括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幼儿诗文诵读等五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团队的配置、实践基地的运用、课程评价等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幼儿文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66-04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2011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對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衔接”做了如下要求:“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1]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2011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职)学前教育专业和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湛江幼儿师范学校两所中职对接,开始探索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2012年又开始五年一贯制招生专业。专业设置的改变,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变化,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也同样需要重新设计。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背景下进行的:贯通幼师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接续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单一的幼儿文学课程分成几门课,在中职和高职的不同阶段开设,形成既有层次又成体系的小课程体系。
一、中高职未衔接前幼儿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江职从2001年开始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最初的主要生源是高中毕业生和幼师毕业生,幼儿文学课程一开始就遭遇了尴尬,幼师毕业生多数已在幼师学习了幼儿文学,课程设置重复;为避免学生厌学,教师只好依靠提高学习深度和加大学习难度进行课程教学,但这对高中生源的学生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幼儿文学对他们而言,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破解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分班授课。但即使分班授课,幼师班学生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仍难以做到衔接:学校各自为政,专业各自为阵,更遑论课程了。每一门课程,中高职教师形不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实施和教材的选用无法统筹,教学无法形成合力。
2011年江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后,中职和高职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再到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推敲,课程重复设置的障碍消除了。2012年实行五年一贯制招生后,中高职融合更为紧密,课程设置更注重层次性和衔接性。中高职衔接的探索推动了专业和课程的飞跃性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幼儿文学赏析与教学等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中高职衔接为幼儿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适应专业建设的这些变化,依据课程论和教育部关于中高职衔接系列文件精神,幼儿文学课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职业成长规律,分出了层次性;着眼与中高职一体化和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突出了衔接性。
二、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依据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
1.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因此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育部从2001年9月开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依据这一文件,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语言领域要达到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2]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就包括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幼儿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实施中高职衔接前,我们深入江门市多家幼儿园进行专业调研,发现幼儿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如幼儿故事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儿歌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儿童文学文艺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而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和“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方面,也常常需要借助幼儿文学来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谋划,幼儿文学应成为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2.学习者的现有基础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
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点是初中生,年龄主要在15-18岁之间。这部分孩子大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弱者,过往学习失败的经验,令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既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这些都会影响到中职的学习。因此,中职课程设计不能偏深、偏难,也不能过于理论化。但是,幼师学生有自己的长处,她们活泼好动、爱唱歌跳舞。因此,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以讲(儿童故事等)、诵(儿童诗歌)、演(儿童戏剧)等技能训练为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是高职的准备阶段,课程设计必须重基础,让学生阅读大量幼儿文学作品,积累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提升打基础。进入高职后,学生进入成人阶段,身心更为稳定,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高职课程设计加大理论的分量;技能训练则注重教学技能,熟悉幼儿文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一方面懂得教幼儿讲(儿童故事等)、诵(儿童诗歌)、演(儿童戏剧)等,另一方面懂得创编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教育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
(二)以学科建设的现有成果为基础
虽然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二级学科目录里,儿童文学仍未列入。但是改革开放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从幼儿文学到童年文学再到少年文学的分段建设和研究,同样硕果累累,从较早祝士媛编著的《低幼儿童文学》到黄云生的《幼儿文学原理》,幼儿文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这些都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目标分阶段设置
1.中职的“四会二心”目标
大量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掌握常用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戏剧、图画书等的基本特点,具备幼儿故事讲述、幼儿诗文朗诵、幼儿戏剧表演的能力,即会读、会讲、会诵、会演;养成热爱幼儿文学、热爱幼儿的一颗红心。
2.高职的 “三会二心”目标
大量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懂得赏析幼儿文学作品,会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重点是故事、童话、寓言、图画书、戏剧),具备幼儿文学教学能力,即会赏析,会创编、会教;养成热爱幼儿文学、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一颗红心。
(二)课程内容既突出层次性又体现衔接性
1.课程设置
中职开设的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幼儿故事讲述”“幼儿诗文诵读”[4]“幼儿戏剧表演”三门课,同时开设“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基础课,为技能训练可提供作品来源,也为高职的理论教学打下基础。高职开设“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把中职的技能训练进行提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文学进行幼儿园教学教育的能力。中高职课程的设计既有层次性又相互衔接,图示如下:
2.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
中高职幼儿文学课程课时总共198课时,安排如下表:
中职的幼儿文学作品选读课以儿歌、幼儿诗、幼儿故事、幼儿童话、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剧本)、幼儿科学文艺、图画书等文体的作品阅读为主,让学生熟悉作品,体会幼儿文学阅读和成人文学阅读的不同,掌握幼儿文学阅读的角度和方法。幼儿诗文诵读课主要培养学生朗诵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三类文体作品的技能技巧,幼儿故事讲述课主要培养学生讲述幼儿故事、幼儿童话、图画书等故事类作品的技能技巧,幼儿戏剧表演课主要培养学生表演幼儿戏剧的技能技巧。高职的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则着重培养学生赏析和创编各类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文学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中高职衔接的特色。首先,中职的课程是基础。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幼儿文学作品选读课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让学生熟悉大量古今中外的幼儿文学经典作品,既为中职后三门技能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也为高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中职三门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诵读、讲述、表演作品的能力,这也是基础,自己会,才会教别人、教幼儿。其次,高职的课程着重提升。中职主要是讲究大量的阅读,高职则着重质的提升,更注意赏析能力的培养;不仅会读作品,赏析作品,还要会创编作品。双管齐下,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提升。中职的三门技能课强调学生“自己会”,高职课程则着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教幼儿”。从“自己会”到“会教别人(幼儿)”,又是一种提高。中高职课程既有层次,又有衔接。
(三)教学方法顺应学习者的身心成长规律
中职的四门课程都以切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技能训练为主,幼儿诗文诵读、幼儿故事讲述、幼儿戏剧表演都是实践课,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幼儿文学作品选读仅安排18节课,只简单传授幼儿文学阅读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幼儿文学必读和选读书目,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教师采用课内课外组织读书讨论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高职的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则把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习综合起来进行。学生既要掌握每一类作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文体特点、功能分类等幼儿文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在课内外完成相应的实践环节,以形成幼儿文学的赏析、创编和教学等能力,如课内采用模拟课堂、课外依托见习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同时改革考核方式,以考促改,取消书面考试,学生交读后感和赏析性文章作为考察幼儿文学赏析能力的依据,学生交创编作品作为考察幼儿文学创编能力的依据,学生交教案设计作为考察幼儿文学教学能力的依据。
(四)单个教师变成了分工合作的教学团队
中高职衔接之前,担任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光杆司令”,衔接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教学团队,首先,中职和高职的幼儿文学课程教师得形成团队;其次,还有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加入团队。朗诵和讲故事一般由语言类专业的教师授课,戏剧表演一般由表演或舞蹈专业的教师授课;高职课程还需要教学法的教师加入。原来的一门课程变成了一个小课程体系,原来的单个教师也就成为了一个教学团队。
(五)教学资源中高职共享
1.建立中高职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逐步建立起中高职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学习资源库(含幼儿文学阅读电子文库、幼儿文学影视库、幼儿文学赏析示例、幼儿文学创编示例、幼儿文学教学示例)、习题、模拟试题等相关学习资料。中职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学习目标,高职学习者也可以随时回顾中职所学。
2.建立中高职共享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期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既为中职所用,也為高职所用。如微格教学实训室既可作为中职“幼儿诗文诵读”和“幼儿故事讲述”技能训练的场地,也可作为高职模拟课堂的实训场地。幼儿园实习基地既能为中职学生展示幼儿诗文诵读和幼儿故事讲述技能的场地,也能为高职学生锻炼幼儿文学教学能力的基地。
(六)课程评价重中高职衔接的效果
中高职衔接前,对幼儿文学的课程评价比较简单,无论是学生网上评教,还是同行和督导听课评价,关注的只有一点,只有一门课程。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评价的关注点在五门课程的衔接性上,尤其是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衔接。制定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评价表,提供给同行和督导评价,以考察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实施的效果。增加评价环节,高职学生对中职的课程作评价,着重考察课程实施中高职衔接后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8-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7-20.
[3]梁芹.幼师学生心理特点与历史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4]孟亭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模式的构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5]徐丽蓉,张静.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华中人文论丛,2012,(2).
[6]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