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释放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正能量

2013-04-29马宁等

群众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马宁等

编者:乘着文化体制改革东风,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依靠自身灵活而富于创新的优势,在各地政府的重视、扶持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有些领域已成为主力军。据统计,电视剧产业中70%以上投资来自于民营资本。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文化行业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破除阻碍其发展壮大的体制障碍,充分释放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民营文化企业的地位作用

马宁:民营文化企业的崛起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多元投入、竞争发展的良性格局

以江苏为例,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社会资本先后进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领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文化企业总量占江苏全省的4.4%,民营文化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分别占内资企业的78.4%、67.9%、34.75%和40.7%。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贡献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占2/3以上,形成了文化产业多元投入、竞争发展的格局。江苏大地涌现出南京云锦、常州卡龙、江苏金一、苏州蜗牛等一大批优秀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游镇坚、朱少杰:民营文化企业不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拾漏补遗,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常州全市共有8500多家文化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八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性力量。各级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增强,但整体仍存在包装多但内容少、原则多但细则少、弹性多但刚性少、门槛多但实惠少的问题,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的差别待遇现象仍然存在。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应有的重视,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提倡国有和民营双轮驱动、公平竞争,给予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同时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向民营文化企业倾斜,从而活跃整个文化产业市场。

胡小武:民营文化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往往成为引领文化消费的龙头

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产生了很多成功案例,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分众传媒、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一批娱乐及互联网媒体企业,他们通过更好的商业模式,依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更多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依托自身艰苦奋斗,在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数量巨大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市场嗅觉,他们虽然出身不及传统的国有文化单位,但更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敏锐觉察并把握文化市场的动态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常常成为引领文化消费的龙头。

李书: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能起到杠杆撬动作用

民营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从创意到理念,从构思到产出往往由少数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完成的,不需要很多投入,但能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撬动作用。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机制灵活、成长潜力大,但创业之初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难以获得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整个文化行业的增长主要依靠私营的中小企业。大量灵活、富于创新的中小企业,如独立工作室、时装设计公司、小型文艺公司、数码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增加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力度,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马宁:民营文化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进一步壮大仍面临较明显的瓶颈制约

伴随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近年来我省民营文化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表现在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文化品牌建设有效推进,科技新兴业态发展加速,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加快。但对照先进国家和地区,要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仍面临明显制约。一是体制障碍依然存在。相当部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完成转企改制,一些有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还在驻足观望。文化产业管理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一些产业扶持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落实不到位。二是品牌创新能力不强。总体看,民营文化企业的高新技术开发水平不高,引进模仿较多,自主开发少。在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品牌创新能力薄弱。三是融资渠道诸多障碍。民营文化企业多数规模小、实力弱,有形资产少,缺少抵押能力,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四是人才储备相对匮乏。民营文化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人才、高中级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奇缺。

游镇坚、朱少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既存在“先天不足”,也面临外部环境约束

从自身看,民营文化企业存在大量技术人员直接转变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情况,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机制,作坊式经营和“小富即安”心态严重;由于经营成本限制,民营文化企业决策能力、管理水平难以跟上时代节奏;缺乏人才战略思想和人才养成规划,人员流动性大。从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相关法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规范,还没有形成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行业交叉互动较少,公共服务平台缺乏,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业态融合纵深不够;金融机构对于稳定性不强,现金流不确定,成长周期长的民营文化企业望而却步。

胡小武:优质资源和领域过于集中在国有文化企业,制约民营文化企业后发崛起

整体看,民营文化企业比重仍远低于国有文化企业。具体到每个省市,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演艺集团等,占据了文化产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优质资源和领域主要被国有文化企业占据。民营文化企业只能从边缘性产业切入,起步就占劣势。此外,每年各级政府公共文化产业奖励扶持基金主要投向仍然是国有大中型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能够享有的较少,不平等的政策待遇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江苏来看,文化产业第一梯队基本由广电、出版、报业等大集团占据,民营文化企业除了焦点科技、house365、大贺广告等小盘股文化类上市企业之外,在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中,规模性企业很少。

李书:针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需要在与时俱进中调整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享受了不少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保障了企业能够渡过最初的孕育期,但随着企业不断做大,原来的扶持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在扶持内容上,原来偏重于“用工”优惠,而忽视了民企“长大”所需的其他“营养”,这些被忽视的养分,对民营文化企业而言往往更为重要,比如融资难问题、人才培养和输送问题等。另外,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呼声”高涨,而出口环节手续多、进口速度慢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民营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多头执法”现象仍存在,各部门分兵把守、政出多门,造成政策间的相互冲突、缺乏衔接,增加了企业负担。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选择

马宁:加快改革创新,激发民营文化企业内在活力

一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支持民营企业以合资、合作、参股、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逐步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法律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二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支持组建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通过整合跨地区、跨行业的优势文化资源,形成一批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集团。强化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良性互动,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型文化服务业在产业机构中的比重,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三要努力突破融资瓶颈。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股权投资等手段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民营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各类风投基金对重点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及重大文化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将培养引进人才与文化“走出去”战略接轨,鼓励民营文化企业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人才交流合作,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游镇坚、朱少杰:打好“三张牌”,形成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合力

一是打好“政府”牌。常州针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采取“三步走”战略,对于初创期文化企业注重“培”,给予直接经济补贴;对于成长期文化企业注重“扶”,通过信贷风险补偿等文化金融的模式创新为企业打通融资路径;对于成熟期企业注重“推”,对规模较大企业引入资本市场力量进行整合包装并助推上市。二是打好“市场”牌。采取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所、行业协会等合作方式,从项目调研到风险评估、从担保质押到信用保险、从创投募资到市场营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建设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创新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等符合政策导向、具有市场适用性、体现功能创新性的信贷产品,创新适合民营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三是打好“企业”牌。推进民营文化企业管理创新,面向市场提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形成“短期创富、长期创新”的发展路径。

胡小武:加大政策倾斜,弥补民营文化企业的“起跑线落差”

可以学习韩国做法,从地区战略规划、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对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具体而言,一是设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进办公室”,接管现有的省级文化产业扶持基金部分管理权限,用于支持省内高成长性民营文化企业,力争每个门类挑选2到3家企业进行为期五年强化培育,并推动上市。二是为优秀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融资建立政府授信的绿色通道,从金融上切实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广泛支持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投资促进计划”内,单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支持那些创业类或初创类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实施“创投工程”。四是从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出口贸易、市场渠道等层面实施全面支持和策应,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李书: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民营文化企业相对国有文化企业而言,具有市场适应性较强、产品开发转型陕、管理机制灵活等优势,在发展策略上应找准切入点,努力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一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企业项目。提高科技应用和设施设备的装备水平,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思路、办法、手段来推动电影放映、艺术培训、文艺演出、文化传媒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文化服务品牌。二要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企业项目。对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应用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造,运用数字手段和产业资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快捷化的生活空间。三要培育推出特色文化企业项目。打好历史文化牌、生态环境牌、自然景观牌,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名品。加快民营文化产业园建设,建设集项目研发生产、展示交易、演艺比赛、艺术培训、旅游休闲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文化产品生产交易中心、演艺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教育培育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等。

编者: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民营文化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好的创意转化为成熟的产品需要精心培育,对于那些有市场前景的创意点子和企业,政府应当适时出手,扶上马、送一程。同时,有创新就会有成功和失败,“宽容失败”不仅要落在口头,也应落实在行动,对那些不断经历创业挫折但仍坚持不懈的民营文化企业多一点关注和支持,也许就能催生一个中国式的“乔布斯”。

责任编辑:尤健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