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两汉看餐桌

2013-04-29汪沐

中国收藏 2013年9期
关键词:宴饮厅堂主客

汪沐

如果你认为,2000多年前,社会的发达程度不能与现代相提并论,以至于当年的餐饮丰富程度也只能仅限于“粗茶淡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可惜我没有“时光机”,不能穿越回汉朝身临其境地去一探究竟。不过,借助留存下来的文物史料,仍然能令我感到眼界大开。

先来看一段西汉大赋《七发》中的描写:“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用竹笋和香蒲来拌和;肥狗肉烧羹,盖上石耳菜;熊掌炖得烂烂的,调点芍药酱;鹿的里脊肉切得薄薄的,用小火烤着吃;取鲜活的鲤鱼制鱼片,配上秋天变黄的紫苏、被秋露浸润过的蔬菜;兰花酒上席漱口,再加上野鸡和豹胎……”

事实上,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种影响之下,人们的餐桌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张骞通西域后,相继从异国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据史料记载,即便是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黄河流域甚至还出现了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而我们今天常吃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属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随后,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酒、醋等调味品在此时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还掌握了糖制品的生产方法,植物油开始登上了中国烹饪的大舞台。

贵族的餐桌自然更加讲究。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食品中,除肉羹外,还有72种食物。例如“鱼肤”,是从生鱼腹上剖取的肉;而“牛脍”则是用牛肉切成的细丝;“濯鸡”指的是把鸡放在肉菜汤中再加工,还有干煎兔、清蒸子鸡等。根据该汉墓出土的文字与实物记载,当时的烹调方法至少有了羹、灸、煎、熬、蒸、脯、腊等16种,调料包括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桔皮、花椒、茱萸等。

据说,厨师们也在此时有了禳衣、围裙、护袖,装备更加齐全。

到了东汉,人们不仅“爱吃”,更要吃出“滋味”。当然,吃的水平高低跟经济实力密不可分,但却并不似我们现在光凭钱就能“傻吃”。吃得讲究、规矩,这又与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礼仪礼数直接挂钩。

有关庖厨宴饮的热闹场面,出土以及流存下来的汉画像石上有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譬如江苏徐州睢宁县博物馆藏的东汉《庖厨宴饮》弧面浅浮雕,整个画面分为三格。下格刻庖厨图,图左刻一灶,一人在灶前推栝烧火,一人在往釜中添放食物;图右刻一人在井边汲水,中间刻三人,一人在切肉,一人在淘洗,还有一人托捧着圆形食案,忙得热火朝天……上格则刻宴饮场面,画面中刻一房屋,帷幔高悬,屋顶风雀呈祥,屋内置长条大榻,榻上坐有四人,一旁各立两名侍者伺候。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东汉浅浮雕《迎宾宴饮图》更是生动传神地传递出一幅礼尚往来的富裕人家待人接物的实况。该画分上下两格。下格是迎宾场面。庄园高大的子母阙前,主客手执笏板对揖,向抵舍贵宾互致敬意。轺车、大车停放其侧,显示出主客身份的高贵非常;上格两厅堂间,帷幕高悬,案上酒具罗陈,男女主客按左右分坐在两厅堂中,进餐交谈,何其融融,厅堂外面,尚有十余仆从随时听候传唤。边饰菱形纹可对当时建筑水平和建筑风格窥之一斑。我们从图中还能发现当时的一些礼数:例如座位上坐西面东的是主人位,来宾则反之,并按照身份地位有顺序排列。

想像一下,此刻盘子的食物用栀子花和苏木汁染色,用枣、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奶与芝麻油和面,用蛋黄上浆挂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有了这种取自天然的色香味俱全,你还会一味地觉得只有现代好吗?

猜你喜欢

宴饮厅堂主客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秋夜(1)
登堂入室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经验与存在
酒中日月
一整夜
秦氏旧宅厅堂木构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
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