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问题新观察
2013-04-29李俊超
李俊超
当前,江苏农民收入的增长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增速高位放缓。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幅为11%,比2012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低7.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从2010年起,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比从2009年起逐年下降,已经从2009年的2.57下降到2012年的2.43。
总的来看,江苏省农民收入情况及其趋势变化有以下三点:
(一)农民收入增幅高位放缓与宏观经济走势相一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由快速增长转为较快增长,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面临深层次矛盾,宏观经济处于新一轮的下行周期。而这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同时放缓。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幅为7.6%,江苏GDP增幅9.9%,同时,江苏省农民收入增幅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都说明,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荣枯周期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具有趋势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同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无形之手,齐力推动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惠农政策有助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2004年起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累计达353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70元。2008年出台了《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加强了对农民工工资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几乎每年都出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13年一类地区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320元增加到1480元。上述政策合力效应显现,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也是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重要因素。从未来来看,虽然财政收入的增速暂难判定,但国家对“三农”适度倾斜的政策导向是十分确定的,促进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从农业发展环境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机会。近几年来,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带动工资价格上升。一些苦脏累和技工等领域,劳动力供给不足,结构性民工荒时有出现,推动着这些领域工资上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者工资上涨成趋势性现象,比如在美国,汽车修理工的工资就比教授高。近年来,国内以农民工为就业主体的建筑、家政、餐饮等行业工资快速上涨,有效带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拥有的资产价值显现。城郊结合地区、城中村地区和一些开发区,由于地理环境、土地用途的转变,实现了级差地租,土地、房产价格大幅度增值。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土地复垦、存量盘活,将死资产变成活资产,增加了土地增值机会。各地通过社区合作、股份合作等富民合作组织,组织农民投资经营,发展物业经济,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从农产品价格走势看,受供求规律的调节,农产品价格一直呈浪线型上升态势,农业效益提升。受制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农产品产量难有大的增加,需求量却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档农产品的需求会加速放大,这必然会推升农产品价格。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业的经济利润必然逐渐向社会平均利润靠近,带来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三)农民收入增长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宏观经济走向不明晰,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有所下降。欧元区经济持续萎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中国也面临着结构失衡、抉择两难等诸多困境。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增速将略低于去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疲弱、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经济究竟是“U”型探底持续一段时期,还是可望“V”型反转,尚难以判断,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二是农民非农领域工资高位徘徊、就业机会减少。当前经济下行,企业利润下降,用工等成本控制增加。城乡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也难以刺激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这种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工资难以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力不支、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民面临就业困境。
三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受制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产品价格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价格波动剧烈,影响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发生的禽流感,被社会媒体放大后,加剧消费者紧张心理,家禽销售市场低迷,量价齐跌,江苏省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另外,国内外供求变化、游资炒作等市场风险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谷贱伤农的频率增高,农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剧。
四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支农支出增长。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结构性减税、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叠加,我国的财政收入继续延续2011年以来逐月回落的态势。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影响到支农惠农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增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五是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引致农民群体内部增收的不平衡性值得关注。当前,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主体大量涌现,对于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做强农业产业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同时也容易在农村内部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再加上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中,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资产分配失衡,都将可能放大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针对上述问题,为维持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确保到2017年实现倍增,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稳定经济增长,夯实农民增收根基。没有宏观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千方百计稳增长,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依靠扩大内需的增长模式,努力推动经济良性增长;同时,要加大力度促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对经济转型要求,推动就业创业致富。
(二)优化三农投入结构,惠及更多农民。调整三农投入结构,加大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贴,加大对以普通农户为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劳动能力低下者等困难群体的保障支出,让支农资金尽可能照顾到弱势农民。
(三)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确保农地农民用、农业收益农民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发挥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农致富作用,让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分享现代农业建设成果。
(四)优化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提高金融支农力度。根据金融“同十条”的要求,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展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农村覆盖面;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从成本险逐渐扩大到收入险等保险形式,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盘活农村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流动机制,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探索社区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将过去变卖土地的一锤子买卖转变为依靠资源、资产、资本富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