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响拉伯雷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因素

2013-04-29丁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

丁楠

内容摘要:作为法国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中不可忽略的角色——弗朗索瓦·拉伯雷,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起,将十六世纪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推向了人文主义思潮的顶峰。他不仅仅是一位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他的代表作小说《高康大》中,主人公高康大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位由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出完美的巨人。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拉伯雷的教育理念仍然对当今教育起着重要影响。然而,闻名世界的伟大教育思想并不是产生于偶然,这和拉伯雷本人丰富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后者对作家的影响尤为重要,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观念演变、伊拉斯姆的教育思想等。通过研究拉伯雷教育思想的成因,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画面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看到一个时代伟大潮流引领伟大思想的必然性。这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拉伯雷 人文主义 伊拉斯姆

法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是我们所熟知的。通过他的文字,拉伯雷把读者带进了巨人高康大的世界,这个高康大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一位身心发达的完美巨人。毫无疑问,这个知识巨人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所谓人文主义教育,是尊重儿童天性、尊重人性、注重道德教育、注重男女平等以及培养完人的教育模式,与拉伯雷所批判的腐蚀人的灵魂、压抑人性发展的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成为鲜明的对比。崭新的人文主义教育犹如闪电般划过并照亮了整个文艺复兴社会的天空,并以其跨时代性影响了之后的几个世纪,直到今天的教育领域。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拉伯雷这样的“巨人”教育家。他对把人和人的天性放在首位的这种教育思考并不是产生于偶然。这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作为人文主义者, 拉伯雷选择把教育这个主题摆在鲜明的位置,而并没有忽略它。

1.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理念的发展

显然,在文艺复兴这项伟大的运动中,许多的人文主义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优先注意到了教育这个问题。例如维多利诺 (1378-1446), 伊拉斯姆(1466/1469-1536), 和我们的拉伯雷。这是因为,颂扬把“人”放在“人”所涵盖一切事物的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追随真理的同时,也体现出“培养人”的鲜明目标。文艺复兴为欧洲人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无论在科学、艺术、文化还是世界领域,而最终是焦点对准了人类自己。那么,为了更好地去认知这些新发现,教育无疑是达到目的的最好途径。

中世纪存在着对全面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忽视和冷漠,例如对儿童教育的忽略以及教育分类的不明确,甚至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极大教育不平等。然而,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开始,对教育的尝试在意大利已经频频涌现,并在十六世纪出现在法国。这些尝试一点点弥补了中世纪教育的缺陷,并随其发展,针对教育法呈现出新的特色。一些著名作家的著作,如罗马的吉尔(1247-1316)所写的《基本原则》(原名De Regimine Principum)中,明确提出了王子教育的具体模式。“这种原则将智力教育、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已经被人文主义所接受。”。这之后,十五世纪像维多利诺这样的的意大利教育家们,积极地行动起来,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展现给欧洲人。这是反对中世纪过时教育、将古希腊文化融合在坚固的基督教教育里的全新教育。正因此,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启发,开始酝酿发展有着他们自己闪光点的思想。

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的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智慧和美德的获取必须以教育为前提条件,然后所收获的知识才会应用到实际行动。拉伯雷,和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这个理念坚信不疑。然而可贵之处,是他懂得借鉴前人的经验,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这些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天衣无缝地呼应了时代进步的召唤,是独一无二的。在教育领域,拉伯雷所收获的果实和那些智者前辈们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基础上,他并不力求于呈现一个既已成型的的教育专论,他所期盼和致力的,是对于博学人才的培养,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最终是对两者未来的关注。所有这些关注,结合他个人的种种独特的经历,将他的兴趣紧紧地引导到教育问题上来,这个在当时的知识危机时代最凸显的问题。

2.伊拉斯姆对拉伯雷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在意识界和科技界发起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新的运动,它首先传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根本传统,继而浮现出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人的想法”的尊重。这一道闪光为教育模式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中世纪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

因而,对“自由教育”的追求便成为了这次教育改革的主线。这也是我们所研究的《高康大》中“天性”对于教育影响的问题。小说第一章中,我们看到在这位巨人身上应用的所有人文主义教育方法都毫无例外地尊重了儿童的天性(饮食、作息、学习......)。同样,在书中接下来的片段中,高康大王子在遇事处事上始终自觉遵循着“好天性”的行为准则。这一点对于形成良好教育及其重要,可在中世纪却被人们所忽视。

从拉伯雷的著作中我们看出,他毫无保留地汲取了前人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受到伊拉斯姆的影响,这位荷兰学者,即使在他离世后也始终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王子”。而对于此篇研究来说,在他身上“文坛斗士”、“时代精神的先驱与启蒙大师”这两个头衔显得更为重要,并同样渗透于他本人的教育思想当中。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几乎体现在伊拉斯姆所有的著作中。1512年至1530年期间,他发表了一笔可观数目的专论,见证了他对教育研究的贡献。如果说伊拉斯姆有意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一个王子的形象,那么他真正的目的则是实现“自由人”的教育,“自由人”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坚守自己情理和自己天性的人。

事实上,拉伯雷和伊拉斯姆在教育问题上有着很多共同观点。首先,对经院主义哲学的嘲讽,伊拉斯姆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经院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在巴黎大学求学期间,就已对学校陈腐的气氛以及课堂上枯燥的说教文感到失望和厌倦。不久,他便在他所写的《疯人颂》中将矛头无情地指向了此类学校,尖刻指出这样的地方违背了其传道授业、启迪学生之使命。在这部荒诞滑稽充满讽刺味道的小说中,伊拉斯姆任由众人谈论“疯女神”,并借其身引发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尖锐批判,尤其是很对那些神学家。社会统治阶层的无能腐败以及教会欺瞒人民作出的勾当被赤裸裸地揭露;天主教会对教育的独裁专制被狠狠地嘲讽;经院哲学的盲目愚昧、中世纪教育的大量缺陷被无情地攻击。伊拉斯姆强调到,对人类进步构成最大障碍的就是“愚昧无知”;然而所谓的那些挂着“哲学家”牌子的神学家博学者,不过是些蠢货。

“那么,你们会看到那些文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他们整天笑嘻嘻地胡言乱语;他们把从脑袋里飘过的种种荒谬通过文字记下来,就连做到的梦也写进去,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对纸张的无限消耗。不值得怀疑的使,他们积攒的愚蠢越多,就越受到人群追捧......而这一切对他们来说足矣。”

只需看一看他们之间没完没了地争吵就够你受的了,每个辩论,他们都嚷着让人听不懂的词汇。他们是真真确确的无知,却鼓吹自己什么都会。”

对于那些神学家,伊拉斯姆把他们比作碰一下都十分危险的树:《这些绷着脸爱发脾气的败类,只知道挑动无止境的结论来反对我......》

抵制经院陈旧教育的同时,在教学和教育的理论的相关问题上,伊拉斯姆也在积极探索着。他深信人的天性百分之百是善良的,并怀有慈善和博爱的胸怀:儿童的天性,若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定会带他走向美好。他不反对宗教,但却反对“原罪”之说。他认为宗教信仰并不带有个人情感、神秘感以及宗教色彩,但他拥护“自由意志”,也就是人们在上帝面前要担负起自己所作所为的责任。因此,他颂扬世俗教育,因为后者遵循着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人身自由。这一点上,拉伯雷分享了他的前辈的思想,随之,这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他去发扬伊拉斯姆的教育观念,只因为两人在这个鲜明的事实上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人在上帝那里得救后,就拥有做自己想做的一切的权利。在伊拉斯姆看来,唯有自由、幸福、知识和理性才可以成就道德和觉悟。他所趋向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可以和谐共存,有着规范政府的国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教育和教学的显著效果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命运取决于年轻人所受的教育品质。那么,他具体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呢?伊拉斯姆强调已获知的教育,强调学习文雅学科的价值,强调古典文化,同时强调对儿童兴趣的培养。所有这些教育主张和拉伯雷在《高康大》中所弘扬的如出一辙!除此之外,理想的教学对伊拉斯姆来说,并不在于由行政法官和国家教会组建的学校有多么规范,而在于有着负责任的教师以及师生之间更加人性化的关系。伊拉斯姆对意志是否能够转向学习显得格外关注,因此他认为老师必须努力让学生接受和爱戴,且要避免布置繁重的作业。这种倡议正如拉伯雷所想:引进人文主义教师—— 波诺克拉特,这位指导高康大学习的老师,始终尊重儿童学习的天然规律,并重视劳逸结合。尽管如此,伊拉斯姆和拉伯雷在教师应该传授什么的问题上还是有分歧的。伊拉斯姆赞成全能教师,但避免培养全才学生;相反地,拉伯雷更倾向于“百科全书派”,意在塑造精通语言,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的完人。

值得一提的是,伊拉斯姆关于战争的见解同样对拉伯雷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体现在小说《高康大》中的“抵抗皮克洛可之战”一章中,反映在对和平以及人性之善的追求。我们知道,在欧洲历史中,从宗教战争(1511)到威斯特法里亚条约签订(traité de Westphalie)(16

48)的这一段通常被认为是“黑暗时期”。然而,就在人们为战争归来感到恐慌不安的时候,人文主义者已把目光投向伊拉斯姆的《疯人颂》,这部同样始于1511年的创作简直就是一部历史讽刺剧。这部作品中,伊拉斯姆就已提出“造福他人”的原则,这一变革性的信条本可以阻止战争的发生。不久后,马扎然力拥这一原则,最终换来了威斯特法里亚的和平。在书中的第五十七和五十八章,他谈到那些不履行义务的主教和神职人员:“……他们胸前挂着的十字架便象征着拥有人类全部的信仰和激情。难道他们只要他们想想这些、再想想其它同样没什么意义的事,就不会活在悲伤和忧虑中了?”;“而今天,事实正好相反,这些教士除了填饱肚子别的什么都不干”。伊拉斯姆接着指出他们该思考的事情:“……博大的慈悲胸怀应该不断发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教育、鼓励、安慰、改正、警告、终止战争。”

那么,对这一观念的阐释,没有比伊拉斯姆的崇拜者——拉伯雷做的更好的了。在高康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主张得以实践。实践的而结果就是:高尚的道德品行造就好的命运,反之亦然。所以说,这一点上,伊拉斯姆和拉伯雷毫无疑问地达成了一致。对天性的尊重,几乎是古代所有道德都坚持的原则,同样也是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在教育问题上,拉伯雷分享了伊拉斯姆的智慧——《生的好,育的好》。在他们看来,恶性的养成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尊重天性,对拉伯雷和伊拉斯姆来说,便是尊重理性,尊重智慧之道。这恰恰就是《高康大》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

(作者单位: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作为“人文主义正义”的性别正义 *——评苏珊·奥金的《正义、性别与家庭》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