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契机巧引导

2013-04-29邹志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作文

邹志蓉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作文教学的好素材,都能及时引导学生丰富写作题材,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抓住契机,巧妙引导。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培养下,养成积累素材、培养写作技巧的习惯,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一般来说,现在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局限于每周的作文课,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是在教师进行完单元内容教学后,教材中一般都有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就针对重点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过后,教师命题,学生就进行写作,再批改、讲评。这样的作文指导课,延续了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点评。这种教学程序一定条件下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本人认为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学生大多兴趣不浓,就教材知识点加以指导,学生往往收效欠佳,二是由于学生生活比较单一,缺乏体验,学生缺乏感悟生活的能力。三是对于方法的指导比较局限,往往是利用理论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提炼写作素材,及时进行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语文课,利用好每一篇课文。

一、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中积累真实的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教材中有许多融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文章,在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教师可以大力挖掘其中的作文素材。

如:我在教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适时引导学生,作者选取的是与外祖母相处的几件生活小事,诸如不想睡觉啊,打破牛奶瓶啊这些细微的小事,对外祖母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的刻画,看到了的正是朋友般的外祖母,感受到了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她的感情。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父亲送我上月台,给我买橘子这一小事,作者竭力刻画的是父亲的背影,刻画了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父亲蹒跚的走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同时也抒写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还有巍巍的《我的老师》、阿累的《一面》……这些课文,在让学生读懂之后,可以渗透写作的指导。这些文章,都有共同点,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点滴,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类似这种生活,学生也是有经历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经历。在上这一类文章时,教师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的真情,也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其实经典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学生的生活就在校园、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捕捉作文的素材。

二、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帮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积累技巧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培养我们的写作技巧。

如:我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让学生体会作者紧扣白杨树的特征,由它的外部特征到内在特征,进而由树及人,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在写法上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教季羡林的《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体会写景文章的技巧,作者通过紫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刻画了紫藤萝盛开时的旺盛生命力,也刻画了紫藤萝被毁的惨状,通过对比来引发自己以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在写法上不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通过写景抒情,并引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类文章,作者都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教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学会观察与感悟,同时体会不同的文章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

通过观察和感悟,通过适时引导,教师就能在写作上培养学生抓住景物本身特点,可以多角度观察、适时适地观察、多感官观察。景物描写要突出感情,培养学生深入自然,提高领悟能力;巧用联想,提高修辞能力;善于借鉴,提高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于无声中渗透了方法的指导,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消除学生们写作的反感情绪,还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在亲近自然中积累素材还是很有用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在学会亲近大自然中渗透方法的指导。

三、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引导学生在同题材中同中求异

通观整个苏教版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课文的编排上,都是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平时我们在教学中,通常不会注意到一个单元主题的联系与区别,而我们忽视的,往往正是学生需要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文,尤其要着力从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课文“素材”中挖掘出闪光的思想来。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他们的其中一个相同之处都在写人叙事上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

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这就是以物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以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地方的生活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就是以地点的变化为线索;课文《月迹》写的是孩子们在奶奶的带领下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美的真谛,这就是以事情为线索。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过程时,都有一条线索贯穿,根据文章记叙的内容不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学生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不同、写作经验不同,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主题很多都是雷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进行内容梳理的同时,对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捕捉文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差别,让学生渐渐学会思考,学会应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潜在的训练点,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迎春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