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要找准视角

2013-04-29白丽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目标

白丽芳

在轰轰烈烈的小学课文课改活动中,对于教师备课的要求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警惕备课环节中存在的“形式在变、思想不变”,“分工明确、合成简单”,“网络帮忙、信息杂拼”等误区,切实从新的视角进行备课。

一、明确目标层次,训练有所侧重

备课是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换言之,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内容,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决定着教和学的方向。

依据新课标逐层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教学目标犹如一棵“智慧树”,它的根基是课程标准,学年、学期目标是主干,单元、章节目标是分支,课时目标是枝叶。教师首先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和年级段目标,把握所使用教材的编排特色,认识到本册教材在实现目标上所处的位置,再设计出学年、学期目标,也就是本学期利用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方向。其次结合单元章节特点,设计既体现知识积累又突出能力培养的单元目标。最后是课时目标,它是目标设计由粗到细的最基层,又是“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与训练的实施环节,要前后照应,点面结合,做好互相沟通、融合,能让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在课时目标中得到落实,并通过训练成为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例,教师要从课程标准中明确阶段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散文、传记、童话、现代诗歌、说明文、文言诗词)将阶段目标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单元中,做到有所侧重,互相渗透,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在每一节课中突出某一点目标,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第一单元是状物抒情散文,选取了4篇名家名篇,所以我将训练侧重点安排为“赏析”。突出总目标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体现第四学段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精读课中指导赏析的方法,在略读课中加强练习运用,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浅出地反复赏读,以延伸到同类型文章进行检测,加强反馈,形成能力。

二、大胆使用教材,让教材服务目标

教材是知识积累、能力训练的一个载体。试想,全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可各地选用的教材却五花八门,不论哪一种教材都是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富有时代特色,能体现新课程能力训练的文章。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将统一的课程标准渗透于不同的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死抠某一篇文章的知识点上。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检测试卷也同样给我们引导和启发,大量的课外阅读题、实践活动题等,都在引导教师明确一点:培养学生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

大胆地使用教材,还表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剪裁、改造、重组上。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原有顺序为《石榴》《海燕》《白鹅》《鹤群》,经我调整后为《海燕》《鹤群》《白鹅》《石榴》,这样做到了精读与略读穿插,写动物与写植物分开,归类体会更益于深入了解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对于这一观点,我还在一次培训中从一位老师与魏书生的谈话中有了深刻体会。那位老师问魏书生:“魏老师,每节课如果让学生充分讨论、展示,会导致按课时安排教材讲不完的情况,您看怎么办?”“教材干吗一定要学完?当能力训练已经在一定的篇目中达到标准,甚至很扎实、有效,我们为什么要把教学任务停留在讲完教科书上呢?”看来,教材内容只是作为达到教学任务(目的)的一种载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地剪裁、组合、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三、备课彰显自我,打造个性特色

教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差不多有三十年,如果把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直到退休仍旧是“老童生”。与其如此,不如从教学中积累经验,丰富自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享受成功的快乐。

长期以来,我们对备课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共性的成分,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比如,我们听于漪老师的课,如同“自然流淌出来”一般的顺畅、巧妙。其实这主要在于她善于从实际出发,自觉发挥自己的特长,移植、加工、改造、创新形成了课如其人、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工作中总会面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还有不断改革的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等。但不管怎样,教师都要在备课中保持自己的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独到之处。教师严密的逻辑性,简单干练、单刀直入式解决问题的策略,饱满的情绪,细究深挖的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备课的特色,一旦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也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正如我们常听到“这就是某某老师的课”“这才像是某某老师带出来的学生”的赞誉。

当然,具有个性特点并不是排斥借鉴,我甚至认为模仿借鉴是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对年轻教师,但借鉴不是毫无保留地低级照搬,听一节课,学一种风格,盲目跟从,邯郸学步,而是批判吸收的过程。听名师的课,参与优质课观摩,甚至是学校内的教研听课,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良机。“穷尽一己之力不可能穷天下无穷之事”,关键是能知己知彼。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们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