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郑春红
郑春红
小学品德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可见,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的设计,避免了品德课上的空洞说教,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体验活动可分为课堂体验和课外体验两种,这里主要谈谈课堂中的体验活动。
一、体验活动的设计要服从教学目标
在讲授三年级《帮帮残疾人》这个主题时,我充分运用了体验学习的策略。在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两次“拉衣服拉链”的游戏活动。第一次是让全班同学起立并在最短时间内拉上校服的拉链,只需两三秒钟的时间,全班同学都完成了,没有任何悬念。紧接着我让他们做第二次,规则是把左手背在身后,只用右手把衣服拉链拉上。只见全班同学有拱背弯腰的,有扭脖子斜肩的,有小脸憋得通红的,可是20秒过去了,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完成。让孩子们通过这两个对比性活动体验了一个人缺只手后的感觉,为整个课堂创设了理想的情感基调。进入新课后,为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方便以及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的情感,我又设计了“假如我是一位盲人”的体验活动。活动内容是让两位同学把他们的凳子搬来让老师坐,一位同学正常去搬,另一位扮成盲人。口令一发,那个正常的同学飞快地跑到座位上,搬起凳子迅速来到了我面前放下凳子。但那位蒙上了眼睛的同学则小心翼翼、磕磕碰碰地摸索前进,所有的学生都在默默地为他担心。通过活动对比,学生间接地体验到失明者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得出“残疾人可真不容易”的感受。课堂体验学习往往是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实施的。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别人的处境、需求,由此认知、体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打开了通往他人心灵的通道。
二、体验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而小学品德课的内容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进行教育和提高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和他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例如在讲《我换牙了》一课“怎样刷牙”环节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让一学生给大家表演他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刷牙步骤是否完整,学生表演、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个个热情高涨。
不过,品德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还是刚才的课堂例子,学生表演完后,我告诉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四步,并总结成一首儿歌:
“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啊啊啊,刷上牙,从上往下刷,刷刷刷。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刷刷。咬合面,前前后后来推拉,刷刷刷。牙反面,太脏了,一点一点往外刷,刷刷刷。最后千万别忘了,红红舌头刷一刷。喝口水,漱漱口,咕噜咕噜吐出来,牙齿刷得白又白,干干净净没蛀牙。”
三、实施体验活动要把握好时机
课堂中体验活动的实施能够及时生成德育目标,内化学生的价值认识,但是实施体验活动时,一定要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尤其是合适的情景基调中。如果教师处理不好,效果便会适得其反。例如在第一个例子中,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就让他们做盲人体验活动,学生仅仅以游戏的情感来参与活动,难免会争着扮演盲人,出现嘻嘻哈哈、大呼小叫的现象,这样就完全失去了体验活动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想使体验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把握好时机,创造大量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体验,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