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阅读中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
2013-04-29戴艳梅
戴艳梅
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究竟从哪里来?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读书。教师读书越多,功底就越深。我一直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功底的底气所在,没有阅读的语文是没有出路的。
一、同步阅读——修炼内功的最佳途径
同步阅读,简言之,教什么就顺着什么方向延伸阅读。同步阅读,既是专业功底的底线,又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得以提升加固的保障。
同步阅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涉猎性阅读,即观其大略,意在了解。它主要突出“面”上的拓宽。比如,教学《诗经》二首,至少要对《诗经》有大致的了解,如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是怎样的结构布局,怎样的体例模式,有哪些主要的篇章等。了解与不了解这些宏观的状貌,解读具体篇章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学李白的诗歌,不能连李白作品的特点都不清楚。教学苏轼的词,也不能连苏轼的生平遭遇都不甚了解。涉猎性阅读在名著阅读活动中效果尤佳。陪伴孩子们阅读,听他们谈阅读感受,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最有效的导读形式。
第二个层面是研究性阅读,即兴之所至、个性研读。这一阶段的阅读可以根据兴趣、需要、主次有选择地进行。这种阅读意在求深,是一种相对系统的阅读。可以从某个作者的生平传记到具体作品,甚至可以囊括所有作品再到解读文字,系统浏览。研究性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但一个人的底蕴会在不断的吸纳中自然积淀而成。我也曾一度沉醉于《论语》《孟子》《庄子》等,深感这种阅读对于增长内功不可或缺。我认为,当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时就做这种研读,可以一直研读下去,“读”无止境。无论教材怎么变,“根”和“本”是不变的,这“根”和“本”就是经典作品。经典研读,给语文教师的回报最为丰厚。
二、理论阅读——教育行为的必要支撑
到了教育艺术渐趋走向成熟的阶段,要真正突破瓶颈、有所提升,就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可以促使自己反思教育现实,提升实践经验。
我以为,教育经典的阅读,是一种方向性阅读。教育经典无异于施教者的行为指南。教育是艰辛的跋涉,更是智慧的攀越,要有路标,否则,迷失方向的教育付出再多也是没有价值的。我的教育经典阅读,开始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等,我的教育反思与追寻,与这些阅读紧密相关。教育经典不胜枚举,有一点无可置疑,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都是在教育名著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教育经典是教师前行的理论支撑,而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却正是多数一线教师所欠缺的。
从专业引领的角度说,语文教师应该阅读学科建构方面的书籍。什么是语文,这并不是与我们毫无关联的话题。优秀语文教师的专业自觉大都是从阅读学科建构理论中建立起来的,课堂上的所有行为,其方向、手段、实效,都建立在懂得语文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点作为底线的教学研究。我自己颇为受益的书籍有王尚文的《语感论》、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钱梦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孙绍振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
三、课例研习——专业技能的提升方式
在语文教学领域,名家课堂是一座宝库。《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书籍,“名师讲语文”系列,以及其他名家(老一辈如于漪、钱梦龙先生,新生代如韩军、窦桂梅老师)课堂,都值得研读。研习名家课例,是把钻研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可以促使自己快速提升教学技艺。
案例书籍的研读能帮助我们形成教学诊断的“自觉”,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解读角度的切入、有效教学的判定等。优秀课例的研习有助于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同时获得提升教学艺术的教学机智。我曾经对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录中“读诗”的环节大为赞叹。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诵读——以劝慰别人的口吻对着同学读;默读——假设自己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自己握紧拳头鼓励自己,以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悄悄地读给自己听,勉励自己。帮助学生通过特别的吟诵方式理解诗歌,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个教学细节含金量特别高,它不是别出心裁的小招式,而是名家引领学生学习诗篇的大智慧,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这样与那样、有效与无效、可行与不可行,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取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判断力。而课例研习的目的,正在于培养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反思并提升我们的教学技艺。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