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3-04-29陈毅
陈毅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创新能力实际上是每位学生都具有的潜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发现和挖掘。现就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思路,紧紧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1.深入研究教材,改变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是否具创新性,关键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融入课堂,将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讲同类项的时候,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这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引入生活实例。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这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合作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不受来自“教师权威”的约束。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问题为起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求,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其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适当地表扬。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適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及色彩美,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教学家的故事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事物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将知识与教学过程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呈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