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话题: 您有什么样的专业成长愿望?

2013-04-29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语文老师

做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汪劲松

十几年前刚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那时的我希望和学生成为好朋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爱拿学生开开玩笑,说说笑话,课堂气氛真叫融洽。下课之后,我总是和学生们嬉戏在一起,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松哥”。时间久了,不少孩子把我这个“松哥”当成了自己人,什么师道尊严,早就被这些孩子抛到了脑后。课堂上有说话的、有传字条的,甚至有孩子在我板书的时候冲我做鬼脸,这种异常的“热闹”让我的课没法进行下去。期末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有家长投诉到校长那里,说我管不住学生,甚至有家长直接要给孩子换班。

不是都说“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吗?我对孩子那么好,和孩子打成一片,可他们怎么就不信我的“道”呢?后来有个和我非常好的孩子悄悄地告诉我:“松哥,他们都把你当成玩伴,把上课当游戏了。”

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待学生的方式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了。第二年,我向校长申请继续教五年级,我收起笑容,板起面孔,一副严师的模样。我的课堂安静了,没有了嘈杂的声音,有的是严肃的教学,甚至我感觉孩子看我的眼神都有些“怕”。一个学年下来,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和以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少家长称赞我“教导有方”,同事说我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可我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教育成功”的喜悦。面对一群孩子,我只感到孤独,感到与心中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我焦虑、迷茫,我不断地问自己该怎么办?我开始上网学习,去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去向一些名师请教。我不断地学习,感叹于魏书生老师的睿智,感叹于任小艾老师的细致,感叹于斯霞老师的大爱,感叹于李镇西老师的执着……

这些名师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欣赏,让孩子逐渐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从而愿意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和管理。

于是,我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的时候我会思考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哪里,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课堂上,我尽量不打断孩子的发言,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并大声地表扬孩子;作业本上,我会给孩子们留下一段段激励性的评语;下课之后,我会把学得吃力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们还有哪些知识不懂;孩子犯了错误,我也不会一味地批评,而是问清楚原因,再寻求改进的方法……

现在,我的课堂又出现了孩子欢乐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老师的欢笑,是习得知识成功的喜悦。课间偶有学生还会称我“松哥”,虽然我和他们父亲的年龄差不多,但是我喜欢,我觉得挺幸福。

借用李镇西老师的话: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向着这个目标,我会继续努力。

在路上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刘陆战

近年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在不断拓展,包括读书学习、听课研课、网络培训、外出取经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繁多。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一定要有主心骨,这样才能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做一名拥有专业发展基本常识的老师,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望。

第一个愿望:读“自己”的书。从2008年至今,我先后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做最好的老师》等百余本中外教育著作。越是读书,越是觉得读书太少,而且是读“自己”的书太少。我所期望的读“自己”的书,是指读书一定要定位于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发展要着眼于以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志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专业发展的事情。基于这个标准,读书要坚持专业阅读与人文阅读并行的原则。在进行专业阅读的同时,我们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课堂的信息量和对学生的影响力。

第二个愿望:上“自己”的课。课改以来,不少同行把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名校教学模式学了个遍,没想到其结果却是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总觉得头上有个“金箍”,实现学校课改蓝图和模仿名校课改模式成了“至高无上”的目标,课改好像不是老师自己的事情。魏书生老师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这样说: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这朴素的话让我回味无穷。一个老师如果丢弃了自己的风格,一味去模仿他人的教学,其结果大多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由此可见,在专业成长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的问题、上好“自己”的课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个愿望:走“自己”的路。李镇西老师在《常识而已》这篇博文中谈到:弄虚作假的“伪科研”,煞有介事的“假教育”,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不是依然充斥在我们的校园吗?对此我深有同感。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老师对如何走“自己”的路依然一片茫然,要么亦步亦趋,唯命是从;要么颓废观望,无所适从。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教育其实并没那么多“创新”。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认认真真做自己喜欢的教育……走好这样一条“自己”的路,不同样是在成长吗?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许路有千条,但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望,最根本的是做一名拥有专业发展基本常识的老师。毕竟基本常识或规律是不可逾越的。

静静地研究些什么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薛元荣

经历了“校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后备人选”等“专业成长”,我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完成了令同行羡慕的体制内升级转型。然而,在“奉命式”的“被专业成长”历程中,我没有忘记给自己留一份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说的话,弥补了“被成长”的无奈。

至今,我的专业成长愿望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想法:研究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原点,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时,我常常这样想:要是中学老师里也有朱自清,该多好!小学老师里出个钱穆、叶圣陶是多么美妙的事!尽管他们没有“学科带头人”称号,没有“名师”头衔。

我是教小学语文的,特别想让自己的语文视野变得更宽、更新一些。想打开文言文之窗,想研读《诗经》,想熟读汉赋,想体会魏晋风度。唐诗宋词元曲岂能浮在表面,唯有深入才可能浅出;仅仅熟读《红楼梦》却不知道红学,怎么指导学生读名著?不知道一点“《水浒传》考证”,就有可能囫囵吞枣教“武松打虎”“林冲棒打洪教头”……世界名著,都读了哪些?当你向学生推荐某本名著时,可说得出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向学生推荐高尔基,自己可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向学生推荐歌德,自己可读过莎士比亚?向学生谈莫泊桑,自己可读过契诃夫?知道中国的《红楼梦》,可读过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当你打开这扇大门,你除了惊讶,便会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那无数个“为什么”。因此,怎么可以不把《说文解字》当作必备的工具书呢?怎么可以不随时翻翻《段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呢?最初的时候,教参书说:“‘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学生问:“为什么?”如果在唐代“斜”如是读,那么其他的字呢?汉字是谁发明的?为什么生命力这么顽强?同一个字,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地方是这样的读音,在另一个地方是另一种读音?文字是美妙的,读音是有趣的。只有播下了这样的种子,我们才有理由说,母语是可爱的。

特别想研究,学生是怎么学语文的。研究些“小问题”,如,生字新词,抄几遍学生能记得住?为什么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背得出课文,有的学生背课文却十分艰难?为什么有的学生语言的感觉很敏锐?有的比较迟钝?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害怕作文?为什么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不生动?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面对学生的差异?……问题很多,有的是我们的评价体系所造成的,有的是我们营造的环境导致的,有的是学生天生带来的,有的是我们的理念所影响的……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呢?

我的专业成长愿望,就是这样安安静静地看书、教书、研究,没有评比,没有赛课,没有统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